banner

【文研讲座188】李安山:非洲的历史与现实——长时段视野下的文明互动

发布时间:2021-03-07




“文明之间”系列讲座


2020年12月16日晚,“文明之间”系列讲座第九场、“北大文研讲座”第188期在线举行,主题为“非洲的历史与现实——长时段视野下的文明互动”。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安山主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刘海方主持。




李安山老师以加纳民族主义者格拉夫特·约翰逊(1929)和荷兰外交官维恩(2004)在不同时期提出的“非洲怎么了”这一时代之问引入,引发观众对于非洲这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陆的关注,并分享了自己研究和探讨非洲的经历。首先,李安山老师解释了“非洲”这一具有丰富内涵的名词。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种族)?一个大陆?一个国家?一种观念?一种象征?他认为,非洲民族主义表现出强烈泛非主义倾向,具有种族性和大陆性两个特点。然而非洲作为一种观念和象征,却是在殖民统治的提醒下经千百万非洲人民梦想孕育而成的。正是在与欧洲的互相注视中,非洲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20世纪的非殖民化存在两个层面:非洲如何帮助欧洲重新人性化,以及欧洲如何帮助非洲重新非洲化。


   

Towards Nationhood in West Africa——                           [荷]罗尔·范德·维恩《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

Thoughts of Young Africa Addressed to Young Britain                     富饶而贫困的大陆》(What went wrong with

(《西非国家地位之望:年轻的非洲所思对                                     Africa? : a contemporary history)

年轻的英国所言》)by J. W. de Graft Johnson                                                                                   


接着,李安山老师引用西塞罗、克罗伯、克鲁克洪、钱穆的观点,探讨了文明如何定义的问题。他指出,文明与文化有着明显区别,而对文明的理解被殖民主义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而强化——人类分为“文明”和“野蛮”两类,欧洲民族成为文明的与开化的代名词,而所有被殖民的民族则被划为野蛮和未开化一类。李安山老师提出了自己对文明的三点思考:第一,用物化标准来衡量文明是极其片面的;第二,近代以来,“文明”概念被政治化,成为西方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压迫、剥削其他民族的工具;第三,“文明”概念存在悖论,“文明”的民族破坏自然的手段越先进,自相残杀或毁灭人类的手段越高明,自杀率就越高。在此基础上,李安山老师试着给出自己有关“文明”的定义:文明是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式,包括解决与自然之矛盾的方式、与他人共处的方式和调解自身问题的方式;文明具有多元、整体、连续和嬗变(积淀和修正)的特性


随后,李安山老师以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观点讨论了长时段的历史观。长时段历史观是建立在社会内部的三个叠加的历史层面上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方法,每个历史层面以时间变化的节奏展开,包括长时段史即 “人与环境的关系史”或地理史、周期性波动的历史即“群体和集团史”或社会经济史和事件史即“传统历史”或个人政治史。他还尝试用长时段视角分析了古埃及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埃及人在非洲的地理环境下建立起了灌溉体系;以象形文字体系为标准,埃及是第一个使用文字的非洲国家,且埃及文字基本属于图画字,并未向抽象的形式发展。然而,四通八达的尼罗河决定了文明的相互影响。象形文字在尼罗河流域发明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河谷居民需要以协作的方式统一行动,从而防止周期性的灾难威胁,如尼罗河水的泛滥。地理、经济、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沟通促成了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李安山老师还介绍了鲜为中国人了解的非洲的贡献。通过精美的文物与遗址图片,李安山老师展示了古埃及文明、古苏丹文明、埃塞俄比亚文明、津巴布韦文明与刚果王国文明。这些文明建立政治制度,发行货币鼓励贸易,发展伊斯兰教或基督教,建立大学,具有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有关人类起源的问题,非洲具有相当大的优势。目前研究已经证明三点:第一,非洲发现的人类早期演变的人类化石系列最齐全(2200万年前的类人猿-200万年前的人类物种),乍得人、埃塞俄比亚人和肯尼亚人存在于同一人类“摇篮”里;第二,近20多年的分子遗传基因研究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多种新证据;第三,最近的语言学研究推论世界语言源于非洲。或许,人类正是从非洲这块大陆迁徙到其他地方。就文字发明来说,非洲本土产生了众多的文字,包括古埃及文字、科普特文字和阿拉伯文字、古代苏丹的麦罗埃文字(Meroe)、利比亚的提菲纳文字(Tifinag)、埃塞俄比亚的盖兹文字和阿姆哈拉文字等等。就物种丰富性来说,非洲为世界贡献了高粱、大麦、小麦、豇豆、芝麻等作物。就金属冶炼术来说,非洲的冶铁技术发达,黄金制品精美,青铜冶炼和雕刻技术炉火纯青。非洲的文明相当丰富,具有世界上最早的岩画,并且为世界贡献了伊本·赫勒敦这样伟大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


李安山老师指出,在新航路开辟后,非洲人对跨大西洋贸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延续到19世纪的大西洋体系带动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在三角贸易中,非洲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正是对非洲的物质掠夺和奴隶掠夺才使得欧洲的工业革命成为可能。而到了殖民统治及民族独立时期,非洲在经济上作出巨大贡献:在政治上反抗殖民统治,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明,在资源上提供了大量矿产资源、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非洲人及其后裔如乔治·华盛顿·卡佛(George Washington Carver)、奥科克(Francisca Nneka Okeke)、格拉蒂斯·韦斯特(Gladys West)等为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然后,李安山老师探讨了非洲诸文明的多元互动。这种互动包括非洲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也包括非洲内部诸种文明之间的互动。非洲区域可以分为北部、东部、西部、南部和中部,根据宗教,可以分为非洲本土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在殖民化与非殖民化时期,上述种种文明呈现出了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李安山老师总结了自己对于非洲历史与现实之间关联的三点思考。第一,非洲文明影响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文明,在人类迁徙、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和器物文化等方面,其内聚力融合了各种外来因素。第二,非洲历史在两个方面影响现实:一是使人类遍布全球以及悠久文明导致的自豪感,二是殖民统治导致的失败感(自卑感)。第三,非洲联盟提出的共享价值观的基础是致力于非洲文明走向世界的哲学基础,以乌班图(Ubuntu)为代表的社会伦理价值、非洲民族的历史记忆以及非统组织/非洲联盟主张团结互助并争得国际地位的现实需要。这是非洲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讲座最后,李安山老师针对观众提问进行回答。对于非洲语言问题,李老师认为,如果懂得非洲语言自然能够很好地把握非洲信息,加强沟通,避免误解。在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下,非洲本土学者成果难以发表,在西方留学、就职的非洲学者则相对容易发表。如果懂得非洲当地语言,在思维上、观察角度上定能有收获。关于现代化的问题,李安山老师认为,现代化理论是在冷战背景下产生的,从而自己有意识地避免使用这个词语。非洲的经历和东亚不同,虽然二者都获得了民族独立,但是获得的殖民遗产并不相同。宗主国对非洲本土的控制非常严密,即使在非洲国家独立后,这种控制仍然在各方面维持,这对于非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非洲联盟的成立使得非洲在国际舞台上能够以“一个声音”说话,这是难能可贵且值得亚洲及其他地区学习的地方。就中非关系而言,李安山老师认为,非洲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非洲。关于非洲文学研究的跨学科特征,李安山老师向观众们推荐了《非洲文学批评史稿》一书,并指出文学是人们生活的写照,文学研究自然也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方法。


针对某些学者认为的现代中国对于非洲的支援是处于短暂的革命热情与加入联合国的功利考虑的观点,李安山老师表示,这是在冷战思维和功利主义思维影响下的看法,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与非洲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共同历史经历和当下谋求国家发展的共同奋斗目标。中非合作能够持续至今,一方面是互相需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双方有着共同的发展基础、共同受歧视的经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愿景的结果。中非之间互相支持,对于双方都有好处。针对印度裔在国际上影响力强于非洲裔的问题,李安山老师认为,要作出这一判断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未必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过从语言上来说,印度在殖民主义时期的宗主国是英国,而英、美两国使用的语言都是英语;非洲的宗主国多种多样,语言也非常多样化,这或许是国际组织在选择负责人时更倾向印度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