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讲座201】韩琦:科学在行动——康熙时代欧洲科学在宫廷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1-12-19

2021年5月14日晚,“北大文研讲座”第201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室及线上平台同时举行,主题为“科学在行动——康熙时代欧洲科学在宫廷的传播”。文研院邀访学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韩琦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欧阳哲生主持。



讲座伊始,韩琦老师介绍道,本场讲座主要谈康熙时代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将结合自己此前发表的内容分享最近的新看法。首先,韩琦老师回顾自己的研究历程,从最初的文本研究转向后来更大视野的语境研究,探究科学、历算发展的政治、社会、文化、宗教背景。韩琦老师介绍,本场讲座的题目借用了法国学者拉图尔的著作《科学在行动》,也受到后库恩时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影响。


要重构康熙时代科学的进程,就要分析参与科学活动的“行动者”。这包括康熙皇帝、皇子、满汉大臣、文人、历算家和传教士。韩琦老师通过构建国际和国内的学术“网络”来了解康熙皇帝如何通过学习科学来进行国家治理,进而讨论科学与皇权的问题,特别是康熙时代皇家工程(如大地测量工作和蒙养斋算学馆的建立)兴起的缘由。在较长时段里关注这些工程形成的过程,首先要从学术机构史的视角了解欧洲的学术机构。当时欧洲科学机构主要包括法国皇家科学院、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和皇家普鲁士科学院,从它们出版的刊物中可以查阅到不少“中国消息”。康熙时代典型的案例有日影观测、蒙养斋算学馆的成立和大地测量,测绘成果《皇舆全览图》得到了李约瑟的很高评价。此次测绘的中间过程以往常被学者所忽视,韩琦老师则通过中西史料互证的方式,以期更清楚地描述大地测量事件的经过。


本次报告的主题包括康熙皇帝,在科学尤其是天文学领域有很多贡献的耶稣会以及和欧洲数学、天文学等相关的测量与制图工作。康熙皇帝在位的时代约和法国路易十四和奥尔良公爵摄政王同期,在这一时期,法国有“格物穷理院”(皇家科学院),中国则有蒙养斋算学馆。前者的活动有天文观测、法兰西新图的制作和动植物考察等,与之相关的机构有巴黎天文台、皇家植物园和国王图书馆。


康熙学习西学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杨光先发起的历法之争。康熙曾回忆杨光先、汤若望曾在午门外当众赌测日影,在场官员都不懂科学,康熙认为自己如果不知道原理就无法断定是非,因此要发奋学习科学原理(《庭训格言》)。康熙时代科学传播有两个阶段:一是南怀仁时代(1669-1688),二是法国耶稣会士时代(1688-1722)。1688年南怀仁去世,与法国国王数学家抵京同一年。第二阶段又可以蒙养斋算学馆的成立(1713)为界,细分为两段。南怀仁时代传播的主要是文艺复兴后期的前近代科学知识;法国耶稣会士时代已有近代早期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同期的欧洲,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标志了近代科学的开端。从科学活动的“长时段”考察,1688年前后特别重要,中国与欧洲处于相同的分界点。


接下来,韩琦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大地测量展开的情况。



一、“国王数学家”来华


“国王数学家”是路易十四派遣的科学家,有洪若(Jean de Fontaney, 1643-1710)、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刘应(Claude de Visdelou, 1656-1737)、张诚(J.-F. Gerbillon, 1654-1707)和李明(Louis le Comte, 1655-1728)等人。他们来华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皇冠,为了国家利益;二是科学,为了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和进步;三是宗教,为了在中国传播福音。三个目的背后也有和葡萄牙争夺海上霸权的保教权之争的缘故。此外,南怀仁告欧洲耶稣会士书(1678)在欧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希望有更多懂科学的传教士来华,否则中国传教事业将岌岌可危。法国皇家科学院也和“国王数学家”来华密切相关。当时皇家科学院想要推动科学发展,计划建造巴黎天文台,中国是仿效的对象之一。从科学院通信制度下的会议记录中也可以看出,“国王数学家”的工作是官方行为。1685年,这批人和一些其他教会的人士一起从法国布雷斯特港出发,经由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宁波,最终在1688年到达北京,在乾清宫受到康熙召见。他们觐见康熙时带来了三十箱礼物,最终白晋、张诚在京留用。


暹罗国王、耶稣会士的月食观测



二、宫廷的历算活动


一方面,从《康熙帝传》《张诚日记》《白晋日记》等材料中可以得知他们作为康熙的宫廷教师,教授数学、满文解剖学和进行《几何原本》等书的翻译;另一方面,他们实施法国皇家科学院的计划,相关材料有洪若、白晋等人的科学观测手稿。从《白晋日记》还可知,当时宫廷数学教师有葡萄牙的徐日昇、比利时的安多和法国的白晋与张诚。宫廷数学课的相关书籍有《几何原本》《算法纂要总纲》和 《算法原本》。韩琦老师指出,要理解科学与皇权的问题,需要看到清初满汉之争背景下康熙作为满族君主的身份。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的清帝国统一进程结束后,学习西学也帮助康熙作为满族君主提升了地位。随后宫廷的历算活动的重要事件包括1691年、1692年的乾清门的日影观测。康熙在正午进行晷影观测,现场进行“科学演讲”,包括音乐和数学的关系和圆周率讲解,给在场大臣造成了很大震撼。除《清圣祖实录》等官方文献之外,在场的大臣如王熙对此事也有记载。通过查阅《实录》所载其他在场大臣的文集,韩琦老师发现在场的还有擅长数学的方正珠(方以智之孙),再通过查阅其所在的桐城县志,得知此事件在地方也有不小影响。多方材料表明,此次日影观测在当时产生了很大轰动。


传入宫廷的亚洲地图


《坤舆全图》

康熙十三年(1674),河北大学图书馆藏



三、康熙帝的测绘实践


从全球视野来看,当时法国在测绘仪器的改良下也在进行舆图测绘工作,康熙对相关书籍应有大致了解,康熙时代的大地测量或许是仿效法国的工作。回顾康熙对地理知识的好奇,他通过《御览西方要纪》(1669)和《坤舆全图》(1674)大大拓展了地理知识,又因军事、河流等治理之需,对地图绘制日益关注。1675年起,康熙系统地研习、了解几何学、三角学之后,兴趣转向实用几何学、测地学、区域地图绘制学及其他引人兴味的数学科学上,并进行实地测量、绘图等实践。1686年《大清一统志》开编的背景下,康熙下令进行地图测绘工作。而当初传教士带来的礼物中就有西洋地图,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亚洲地图的批注中可见康熙对边界情况的关注。另外,康熙希望在《几何原本》的学习中尽快知道最为必要的几何命题,以求理解此前已有所接触的实用几何学。于是,张诚、白晋选择了巴蒂斯所译《几何原本》,因为此本相较徐光启、利玛窦的《几何原本》更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且注重实用,末卷“问题,或实用几何学”的诸多例题也被译出,其中就有运用仪器测绘地形的方法。康熙热衷仪器和测绘,例如常常使用路易十四之子梅恩公爵所赠半圆仪进行测量,也派人到广州采购欧洲科学仪器。康熙帝终其一生钟情于测量,反映出科技知识在皇权统治中的重要作用。




测量工具



四、经线每度弧长标准的奠定


有了科学知识和测量的仪器后,康熙开始慢慢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活动。其中重要的人物是耶稣会科学家安多。韩琦老师谈到,比利时学者Henri Bosmans的安多研究对自己影响很深,自己结合张诚、白晋日记的记载、相关中文史料和安多书信,对安多在中国的科学活动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安多生于比利时那慕尔,编有拉丁文《数学纲要》。此书旨在为初学者和将要前往中国的传教士提供必要的历算知识,有助于在中国传播福音,内容包括数理科学和地图方面的知识,被定为康熙的算术教材。安多来到中国后被召入钦天监工作,向康熙讲授算术、实用几何学和代数学知识,受到了很高的待遇。作为康熙的科学顾问,安多也随康熙西巡、南巡,进行经度测量。康熙征讨噶尔丹期间,安多曾随行测验日食。此外,安多也承担许多测绘工作,包括绘制鞑靼地图、进行水利测量等。康熙1698年查看查看西鞑靼地图时发现按纬度推算的距离与此前实测不符,专门向安多咨询。到了1702年,安多进行经线一度弧长的测量。以往的一般中国史学界的对这一事件背景情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研究的缺环。韩琦老师指出,这一次测量实际上是中轴线的测量,即测量了从北京到河北交河的子午线。1702年冬南巡,康熙委派皇三子胤祉实施测量,安多作为主持者,写成专题报告寄往欧洲。从这篇报告可知,康熙的测绘打算早有计划架构。1702年11月,胤祉选定从顺天府霸州至河间府交河县之间进行测量。在中文史料中,只有直隶巡抚李光地记述了外国人参与了此次测量。最终,一度经线弧长被定为200里,这一标准的确立对后来大地测量也有影响。安多因其贡献也得到了很高礼遇,病故后立碑保存。安多不仅与康熙关系密切,也是皇三子胤祉的老师。测绘期间,安多在华曾向俄罗斯使馆索取地图但未能成功。另外,安多也有一些中国朋友,已知的有黄百家和梅文鼎。



五、康熙朝大地测量的展开


曾有法国耶稣会士认为大地测量的展开是由于他们向康熙皇帝的建言,这有自夸的成分,但韩琦老师认为,在长时间的一系列改变中,测量展开的前提是科学知识的准备、人才的培养、仪器的提供和清廷和地方财力、物力的支持,离不开康熙一直以来的关注。测绘地域除了内地之外,还涉及海南岛、西藏、东北、蒙古等地,最后成果是《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浙江》

1721年


韩琦老师指出,关于大地测量有着丰富的中文、法文等材料,自己做的工作是通过中西文献互证,还原、重构大地测量全期过程的历史,以期弥补研究的缺环,尤其是通过将安多这一小人物在庞大工程中扮演的角色放在大的全球史背景下,以展现出互动的历史。此外,还需要了解机构史和行动的历史。在“长时段”的历史下考察,康熙也是互动中的重要角色。康熙在国家治理方面做了众多工作,尽管作为满族君主,有时有表演作秀的因素,但在整个科学的测量活动中通过科学学习、实际测量,推动了清廷的科学活动,调动中国、外国人员完成了宏大的工程。


主讲人韩琦老师



评议环节


欧阳哲生老师总结,韩琦老师系统深入介绍了康熙朝耶稣会士来华的活动,尤其是科技活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介绍。1688年法国“国王数学家”来华主导了西学东渐的新时代,《皇舆全览图》这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全国地图测绘也有赖于传教士的配合。欧阳哲生老师也从本场讲座的细节出发,指出康熙将白晋、张诚留京却没有留下水平更高的洪若、俄罗斯当时的技术远不如西欧,安多却向技术不如自己的俄罗斯人索要地图等问题也值得思考。

最后,韩琦老师与到场观众就本场讲座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