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讲座271】蒋人和:数字人文与艺术史研究——谈谈芝大东亚艺术中心的工作

发布时间:2022-12-07

2022年12月7日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271期在线举行,主题为“数字人文与艺术史研究:谈谈芝大东亚艺术中心的工作”。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副主任蒋人和主讲,文研院邀访学者、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教授唐克扬主持。本次讲座为“数字人文与社会系列”第一讲。



讲座伊始,蒋人和老师简单介绍了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的成立缘由和历史,并展示了中心的网站(https://caea.uchicago.edu/)。网站上有丰富的在线资源可供使用,包括中心主持的数字化项目、每年举办的研讨会及其相关的学术出版物。此外,蒋老师还专门介绍了中心为展示古代东亚手卷画作而设计的网站(https://scrolls.uchicago.edu/)。通过与众多博物馆合作,该数据库已有大约100轴中日手卷画作。模仿古代手卷一开一合的观览方式,网站设计了相应的互动模式,可以供大家学习和教学之便。


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数字手卷网页


接下来,蒋人和老师简介了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有关中国佛教石窟寺建筑及艺术的数字化重建项目。世界各地博物馆中大量的中国石窟寺艺术品是20世纪上半叶流散出去的,而文物的原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蒋人和从自己关于响堂山的博士论文出发,讲述2004-2013年期间,她带领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完成的天龙山和响堂山两座石窟寺建筑及其雕塑的数字三维化工作。项目内容包括基础研究、石窟寺历史及其建筑和雕塑的记录、文物流散时间路径及现存地点的追溯整理等。在前往世界各地博物馆考察的同时,团队也对接私人收藏家,用高清晰度三维扫描设备对这些艺术品进行扫描记录,建立三维模型。根据与收藏方达成的协议,一系列的电子化成果和资源均在网站、展览以及出版物上展示和发表,以促进学术研究,推动公众参与。


围绕天龙山石窟寺的三维数字重建项目,蒋人和老师对项目过程做了更加清晰和细致的阐释。在石窟寺这样的宗教遗址中的佛教造像崇拜形式最早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公元5世纪到9世纪,石窟寺的开凿在中国达到高潮。许多石窟寺所在的佛教信仰中心和当地僧众的寺庙一直延续到20世纪早期,即使受到破坏,个别石窟寺在修复后也作为僧众的宗教场所被继续使用。中心的项目不仅关注石窟寺早期的历史,也关注其在现代的经历。


18窟北壁

外村太治郎 《天龙山石窟》 , 1922年出版


18窟北壁现状


非常幸运的是,目前研究人员还可以找到天龙山石窟寺被破坏以前的照片。在上世纪20年代初,外村太治郎拍摄了天龙山石窟寺,将他1922年发表的照片和现况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佛像遭到大量损坏。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最早研究天龙山雕塑流散情况的是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的斯德本(Harrie Vanderstappen)教授。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他利用流散国外的造像图片和石窟的历史照片所做的研究得以发表——这也是中心开展该项工作的重要基础。


在早期的一些学者,如沙畹 (Chavannes)、关野贞、喜龙仁(Siren)的研究关注之下,越来越多的人对于佛教石雕造像产生了兴趣,这其中包括许多欧洲和日本的古董商和收藏家。欧洲收藏家对于古典希腊与罗马时期雕塑的搜集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日本收藏家也因为日本文化传统与佛教的紧密关系而对中国石窟寺的石雕兴趣浓厚。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因为战争、社会政治不稳定等原因,在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政府阻力的情况下,大量文化遗产被窃取并被运往国外。天龙山石窟寺被洗劫的时间相对来说较晚,现有最早的关于天龙山石窟寺的交易记录显示1924年巴恩斯基金会(Barnes Foundation)购买了三个天龙山造像的头部。法国古董商保罗·马伦(Paul Mallon )1924年给阿尔伯特·巴恩斯(Albert Barnes)展示了天龙山石窟寺的相片,并且用红色墨水笔标记了可供交易的部分。这本相册现在还存于巴恩斯基金会博物馆。此外,喜龙仁也曾造访天龙山石窟寺,并在1927年将其拥有的一些小造像卖给了宾夕法尼亚博物馆,其中一件来自于天龙山16窟。早期文物交易中的石雕造像难见完整的。头部先被盗,头身一般分离,身体以后再转运和交易,能保持原来的头部完好的佛像极少。最后凿掉的是浮雕。东魏时期的2、3号窟是天龙山最早开凿的洞窟,除了有圆雕的佛像以外,在墙壁与天顶上也有丰富的浮雕图案。


山中定次郎1924年在天龙山石窟


山中画廊提供给客户的天龙山造像照片


日本古董商山中定次郎是经手最多天龙山石雕的古董商。同时,他也是非常成功的古董商,在全球各地开设古董门店,包括纽约、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等。他最开始以倒卖日本文物发家,之后受到日本政府文物保护政策收紧的影响,开始将眼光转向中国。他在1924年和1926年两次参访天龙山石窟寺,将大量雕像运到日本,并于1928年在大阪市展出了四十多件据说来自天龙山的造像,大多数是头像,并配有图录。根津嘉一郎购买了其中的42件 ,并在1937年将多数捐给了6个欧洲驻日大使馆以及东京帝国博物馆。根津解释说,这是为了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但也有说法认为这种捐赠其实是为了避免赋税。第一个接受捐赠的是德国大使馆,总共5尊头像,其中的2尊现存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芝大东亚艺术中心对其进行了扫描记录;另有2尊据说在柏林,但暂无确切信息。被转移到意大利的5尊头像现存于意大利国家东方美术馆,中心在对其进行扫描记录的过程中了解到这5尊头像从未公开展览过。此外,伦敦大英博物馆、荷兰莱顿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文化遗产研究所也收藏天龙山石窟寺的雕像。目前,这批佛像在根津美术馆还收藏有剩余的7件。


意大利东方国家美术馆所藏五件天龙山佛像


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天龙山石窟佛像


瑞士人爱德华·冯·德·海特(Eduard von der Heydt)向苏黎世的里特堡博物馆捐赠了8件天龙山石窟造像,有一件仅剩身体的造像与现存巴恩斯基金会的一个雕像头部同属于一尊菩萨雕像。此外,温思罗普(Grenville Winthrop)是除根津嘉一郎以外最大的天龙山雕像藏家,收藏有25件据说是来自天龙山的雕像。他是一个热衷于中国古董文物的收藏家,除了佛教雕像以外还收藏了大量中国古代玉器。他去世后,超过4000件收藏的国际艺术品被捐赠给了哈佛大学。也因为这个原因,哈佛大学拥有目前规模最大的天龙山雕像馆藏。十七窟门外的力士雕像头部是馆藏中的一件,身体部分则藏于堪萨斯城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这两家博物馆在早些时候将两部分残件进行了复原,制作了力士头部的模型恢复了雕像的原貌。虽然现在主要的艺术拍卖行都承诺不再拍卖这些非法来源的文物,但是天龙山以及其他石窟寺的雕像仍然受到收藏家的追捧,并且在艺术市场中流通。


     


温思罗普的天龙山佛像收藏


在对天龙山石窟寺现存建筑和雕塑进行扫描的过程中,芝大东亚艺术中心得到了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的帮助,他们在三维扫描文物以及建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芝大东亚艺术中心和太原理工大学以及天龙山石窟保管所达成了协议:完成天龙山石窟寺十个洞窟的三维扫描工作、数据共享,联合组织两场相关主题的展览——其中一场展览于2017年在OCAT(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另一场更大规模的展览于2018年在太原市博物馆举办,而后者所展示的三维复原影像就源于三方的合作,以及中心对于全世界范围内天龙山石窟寺雕像的整理复原。


天龙山石窟佛头3D模型


数字复原天龙山石窟影像


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芝大东亚艺术中心同多家机构、博物馆签订了协议。项目完成后,太原市政府划拨一大笔资金,用以改善当地的基建道路设施,使来访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到访天龙山石窟。此外,虽然协议只是关于天龙山石窟寺的数字三维重建工作,但是天龙山石窟寺保管所根据国外收藏的造像资料,在当地石雕工匠的帮助下做了洞窟里面佛像的一部分修复。项目带来的外溢效应是芝大东亚艺术中心之前未曾想到的。



评议环节


线上会议现场


问答环节,蒋人和老师就听众所关心的话题进行了简要回答。除了天龙山石窟寺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项目以及智化寺藻井的三维重建项目也在进行当中。其中,龙门石窟的皇后礼佛图已经基本完成了数字复原工作,而皇帝礼佛图以及维摩诘像的复原工作尚待进行。在美国以外,龙门石窟研究院还存有很多碎块。这些碎块目前也计划做扫描和研究。在接下来的流散海外艺术品的数字化工程中,芝大东亚艺术中心会尝试扩大受众面,将更多年轻人和普通观众囊括其中,了解相关的艺术与文化。但蒋人和老师也提到,数字化的三维复原并不能完全取代实际参访的体验,比如工匠在实际建造过程中留下的细节痕迹等,还是需要在观看实物与体验造像原始环境的过程中观察辨认。唐克扬老师表示,在部分文物的电子化过程中,一味追求超高清晰度,会让观众对于实物的尺寸产生错觉。如何将实际尺度的空间感受融入到三维数字化的文物中,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讲座最后,蒋人和老师对观众的关注表示感谢,希望同在这方面兴趣浓厚、能力卓著的机构和个人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