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17】孙秀林:一个城市,两个国家:上海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隔离

发布时间:2017-05-09

2017年5月9日,本学期第十场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教授孙秀林发表演讲,主题为:“一个城市,两个国家:上海市外来人口的居住隔离”。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访问教授陈国球、高曼士、许宏,张寿安,访问学者罗曼玲、吕博、仇鹿鸣、童岭、徐晓宏、袁一丹、张瀚墨参与讨论。本次报告以上海市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外来人口的居住模式,居住隔离指数的不同测量指标,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模式差异,来源地对于外来人口居住模式的影响,等等。

 

 

美国城市社会学的兴起,源自19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20世纪初期,随着美国快速的工业化,大量移民迅速聚集到城市地区,美国出现了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等一系列大城市。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贫困、人口拥挤、犯罪、移民融合等等。在这种背景下,以研究芝加哥城市问题为核心的芝加哥学派异军突起。在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作《城市》中,伯吉斯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圆模式”,用来解释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内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机制。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美国城市研究又发展出了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及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等,试图通过城市空间形态所体现的发展逻辑,来理解城市这一人类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与运行机制。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在过去30年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庞大的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在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压力,譬如交通拥挤、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以及居住紧张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城市居住空间不断重构,空间日益分化。外来人口聚居区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进化中的产物。国内的居住隔离研究相较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城市中早期的外来人口通常来自于同一个省份或者县城,从事相同或相似的职业,由此被人们称为“浙江村”、“河南村”、“新疆村”等。早期的研究,也以“城中村”的研究为起点,关注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聚集,特别是老乡群体的聚集现象。近年来,随着数据可获得性增加,实证的研究方式也开始越来越得到重视。

 

孙秀林教授

 

上海市作为中国特大城市,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信息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在上海,外来人口已经占到常住人口40%的比例。以上海为研究案例,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上海的外来人口的居住模式,也可以对中国其他城市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通过上海市的数据,对外来人口的居住隔离状况进行总体描述。数据显示,本地人大多数生活在距离市中心7km(25%)-25km(75%)之间,外地人大多数生活在距离市中心12km(25%)-28km(75%)之间;从居住形态上来看,外来人口沿着城市中心以环状分布,呈现出点状和簇状的聚集形态,并且近郊区的外来人口比远郊区要更加密集。

 

 

其次,使用邓肯等人(1955)的分异指数D(Dissimilarity Index)和Reardon等人(2004,2008)的空间熵指数(saptial information theory segregation index),考察上海市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情况。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西方国家城市中的居住隔离问题,一直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议题,经久而不衰。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测量城市中的居住隔离,学者们发展出了一系列的隔离指数。对于隔离指数具有开创新意义的分析是1955年邓肯等人在ASR上文章中提出的D指数:分异指数(Dissimilarity Index)。D指数一直是理解居住隔离的数学表达的基础,并被当成一种标准指数用于大量的研究中,可以说,后来对于隔离指数计算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D指数的影响。上海的数据分析发现,上海的居住隔离,更多发生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相比较而言,由于身份差异导致的隔离较小一些:(1)从蓝领与白领情况来看,所谓居住隔离,仅仅发生在外地蓝领与其他人群之间;外地白领、上海白领、上海蓝领之间并不存在居住隔离。(2)新上海人(蓝领和白领)、与上海白领的居住模式非常类似(50%住在内环之内);上海蓝领居住更往外圈(内环-外环)。(3)新上海人与老上海的蓝领之间存在居住隔离,而新上海人与老上海的白领之间的居住隔离指数很小。

 

 

再次,在国内的大都市中,是否存在明显的地域聚集效果?“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聚居,往往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在西方很多城市存在的“唐人街”,就是这种老乡聚居的最明显标志。通过对上海市内来源于不同省份之间的外来人口之间的居住隔离指数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地区的外来人口存在明显的聚居现象,如中原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的外来人口更容易居住在一起。具体而言,京津地区的外来人口更容易聚居在一起;东三省、浙江、广东聚居在一起;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省份的外来人口在沪更易聚集在同一村居委;西南、西北省份的外来人口更易聚居在一起;河南省、山东省更易聚居在一起;安徽喜欢与江苏住在一起。

 

 

最后,针对中国都市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可能的分析路径,与会各位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于大城市中的外来人口聚集模式及其社会效果,使用传统的数据和OLS回归模式来进行验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对于当代城市社会的研究,需要扩宽学科视野,引入一些新的数据格式和模型方法,比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ERGM模型(Exponetial Random Graphical Model),来自电商、政府部门的数据等等。同时,要理解当代中国的城市生活,以及人们如何在这种现代化的组织结构中行动与思考,那么对于城市的制度发展过程、城市的空间规划布局、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过程、城市产业布局、以及不同城市的人口政策等等,都需要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孙秀林教授(左)与邓小南院长(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