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139】谷继明 :《易林》之撰作与数术家的传记书写

发布时间:2022-06-07

2022年4月28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二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八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谷继明作主题报告,题目为:“《易林》之撰作与数术家的传记书写”。第十二期邀访学者包伟民、包慧怡、陈文龙、杜华、姜守诚、焦南峰、梁云、刘清华、刘文飞、陆一、欧树军、盛珂、王明珂、赵丙祥,文研院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战国《筮法》局部

(清华大学藏)




论坛伊始,谷继明老师援引李零教授的观点,数术有四种传统:卜、数(筮)、图(式)、书(选择)卜、数为一类,图、书为一类。春秋战国时期,数术发生了地位的革命: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数术一直以卜筮为主,战国秦汉才变为以选择为主。据李教授的观察,从易学术数的角度来看,即是在战国时代,易卦体系与式法体系发生了结合。干支五行是式法的基本度数,而它在当时成为人们建构各种数术统一性的基本结构。后来《周易》的纳甲法,即在此背景下兴起。


谷继明老师


六朝时期,此种筮法成为纳甲法的主流,具体内容往往见于管辂、郭璞的著作中。若要讨论管、郭的著作,便不得不注重其“易林”类著作。《隋书·经籍志》子部五行类,与易占有关的可以分为六类,而易林类是著作最多的。从字面意义来看,何谓“易林”?赵益《古典术数文献论稿》指出:“胡一桂《周易启蒙翼传》外篇认为郭璞‘所谓林者,自为韵语占决之辞也。’今本《易林》占辞亦是四字韵语,可证郭璞‘洞林’‘新林’之‘林’,显然与‘易林’之‘林’一脉相承。‘林’或‘林占’的实质含义是一种新制的、以仿古易占辞之韵语为形式特征的、内容较为繁富的占辞系统。”谷老师基本赞同胡一桂和赵益的这种理解,但不得不正视的一个明显区分是:目前存世最早的林类著作《焦氏易林》,与后来的管辂《易林》、郭璞《洞林》差别很大。《焦氏易林》是系统性的筮辞,郭璞《洞林》是案例性的汇编。更广泛地来说,存在两类有繇辞的占筮书:一是预撰的系统性繇辞,如《周易》《焦氏易林》《太玄》《潜虚》《洪范皇极内外篇》;二是医案类筮书,如《归藏》、管辂《易林》、郭氏《洞林》。形式结构的差异,关联着其功用的不同。




谷老师指出,古人卜筮有时会有记录,一篇完整的卜筮记录文本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对应若干占筮步骤,见下表:



从僖公二十五年《左传》筮例以及永平五年汉明帝占雨用《集林》的例子可见,《周易》和《焦氏易林》的卦辞是对应着未来使用而撰作的,并非当下占筮的记录。《周易》与《焦氏易林》的作者并非当下情境中的占筮者,换句话说,易辞与占筮人的具体诠释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间距”。当下具体的诠释,援引过去的经典如《周易》或《焦氏易林》,再根据繇辞、林辞作出当下情况的判断,形成一次占断的记录。


西汉 《周易·系辞》 绢本


然这种“间距”在《洞林》那里看上去似乎没那么自然,是“人为”制造的。今引《洞林》一则为例:


(1)义兴郡丞仍叔宝得伤寒疾,积日危困,令卦。(2)得遯之姤。(3)其《林》曰:“卦象出墓气家囚,变身见绝鬼潜游,卜病得此归蒿丘。谁能救之坤上牛,若依子色吉之尤。”(4)按《林》,即令求白牛。(5)而庐江荒僻,卒索不得。即日有大牛从西南来诣,途中仍留一宿。主人乃知,过将去。去之后寻,复挽断纲,来临叔寳,叔宝惊愕起,病得愈也。


郭璞本人既是第三步之“林辞”的作者,又是第四步的诠释者。林辞与具体的判断都是在具体情境下当场创作,既不存在时间上的间隔,亦不存在作者的差异。郭璞何以要人为制造这种差别呢?这和神明与世俗的区分有关。


渠敬东教授为谷继明老师颁发聘书


具体的解释(比如《易》“利涉大川”以及《洞林》中各种具体判断分析)意味着当下具体的属人世界和世俗理性。繇辞既然置于此之前,当代表着超越的神秘世界、不可度思的状态。在现代人看来,卜筮人貌似是“繇辞”和断辞的双重作者;在卜筮人自己看来,“繇辞”只是兆象、卦象之意的诗化表达。兆象、卦象传达的是超世俗的旨意,“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只能通过卜兆或蓍卦显象;然兆象、卦象仍非常神秘,故需要通过语言对世人作进一步显现。繇辞即是对卦象的直接描述,它以语言所指的物象来表达卦象,以沟通背后的秘意。这些“语言-物象”所组成的辞,仍非一般世俗语言和逻辑所能理解——它随着象而呈现出巨大的跳跃性和模糊性,并非出于卜筮人自己的独立撰作或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