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未名学者讲座59】樊星:发明巴西——混血身份的构建与危机

发布时间:2019-11-19

                    

未名学者讲座59

20191119日晚,由文研院主办、兴全基金赞助的未名学者讲座第五十九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樊星作题为发明巴西:混血身份的构建与危机的演讲。文研院工作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辉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郭洁评议。

 

樊星助理教授

讲座伊始,樊星助理教授指出,混血身份是巴西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最为脸谱化的巴西文化形象,还是深入了解巴西文化与社会,都难以避免地会触及巴西的混血特征。然而,近二十年间,巴西频发平权运动,其中印第安聚居地保护问题悬而未决,巴西黑人觉醒日立法姗姗来迟,同样晚近的高校种族配额政策也持续面临热议。种种事实表明,巴西种族冲突依然存在,混血种族图景仍不能免于质疑。

 

左:巴西黑人觉醒日(11-02),2003年进入法律提案,2011年正式成为法律。 右:高校种族配额:2000年之后由各地方高校逐步实施,2014年成为全国性法令,规定所有联邦大学至少接受20%的黑人学生。在探讨巴西当前种族问题之前,樊星助理教授首先回溯了巴西混血身份的构建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巴西实行奴隶制的时间跨度都相当长,其间引入的黑人人口也特别多,欧洲移民与之相比反而较少。因此,巴西的种族构成与国家问题始终联系紧密,如何在多种族构成的现实条件下建立起统一的民族身份,长久以来都是巴西知识分子讨论的重要主题。

 

与种族问题绑定的国家问题国别对比 数据来源: https://slavevoyages.org/assessment/estimates1822年独立到20世纪初期,巴西部分知识分子将多种族构成视为国家建设的障碍,就此主要提出了三种不同主张。尼纳·胡德里格斯(Nina Rodrigues)恐怕是最为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者之一,在《人类种族与巴西刑法责任》(1894)中,他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分离政策或采取不同法令的主张。在巨著《腹地》(1902)中,尤克里德斯·库尼亚(Euclides da Cunha)则首先承认了巴西的混血特征,同时指出各个族群间仍有区别,其中腹地人将承载巴西未来的希望。希尔维奥·罗梅罗(Sílvio Romero)等人则提出影响更为深远的漂白主张,该主张同样以混血特征为前提,但更加信任欧洲移民,提倡引入更多欧洲人以实现整体改良。

 

并非所有知识分子都将解决种族问题视为民族意识建设的前提,也有学者强调国家建设才对民族建设起决定性作用。阿尔贝托·托雷斯(Alberto Torres)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国家特质、意识与认知》(1912)中提出,没有一个国家的国民由单一种族构成,这一点并未影响国家的组成。曼努埃尔·邦芬(Manuel Bomfim)或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唯一能够站在平权立场上讨论种族问题的知识分子,他对巴西民族前景估计十分乐观,同时还认为种族问题对民族发展没有决定性影响。

 

Gilberto Freyre,《华屋与棚户》,1933值得注意的是,至此仍未出现巴西得益于非洲文化的提法。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尤其是二战之后,随着欧洲科学种族主义和种族决定论的衰退,世界范围内发生广泛的思想转向,混血特征才开始被视为巴西的文化优势。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为这一时期贡献出代表性作品《华屋与棚户》(1933)。该书基于作者在美国进行人类学研究田野经验的启发,揭示出黑人和混血儿的真正价值。借助对巴西黑人的内部分类,吉尔贝托·弗雷雷讲述巴西家庭中黑人文化如何浸染白人孩童,从而打破了传统上对黑人的偏见,也肯定了黑人在巴西社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可能。与此同时,整个巴西文化界都在建设这种文化图景,政治力量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因此,无论是在巴西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还是大众传媒中,推崇巴西混血身份者都不罕见。甚至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巴西的混血优势观念也得到空前强化。无论是生于葡萄牙的白人演员卡门·米兰达(Carmen Miranda)以扮演巴伊亚混血女郎形象闻名于北美,还是若热·亚马多(Jorge Amado)的《加布里埃拉》在美国大受欢迎,以上种种反映出认同巴西混血身份的世界潮流。

 

左:卡门·米兰达,1940年代 右:若热·亚马多《加布里埃拉》,1956然而,巴西种族和谐的乌托邦在赚足赞誉的同时,也走向了自身的破灭。1952年,《反种族主义宣言》发表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拨款开展巴西社会实地调查,种族和谐的社会神话在现实观察中并未得到印证。此后,巴西知识界涌现出大量有关种族和谐神话的论述。弗洛雷斯坦·费尔南德斯(Florestan Fernandes)的《阶级社会中黑人的融入》(1965)可以视为第一部系统性地驳斥种族民主神话的著作,从阶级角度论述了巴西种族民主的不可能。当时巴西确实没有种族隔离政策,重视肤色而非血统、以贫富黑白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同样的事实基础上却生发出两条迥然不同的讨论逻辑。弗洛雷斯坦·费尔南德斯等人认为,不存在政策层面上的种族隔离,反而意味着黑人事实上被迫失去了身份,而对肤色的重视中包含着黑人、混血儿自我漂白的倾向,以贫富黑白更是无法阻止有色人种自我归罪的倾向。若热·亚马多的《奇迹之篷》(1969)则代表着另一种理解,认为现实其实能够促进种族融合,巴西没有严格的种族划分,所有既存的种族问题都来源于阶级问题。由此,两种主张各自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前者诉诸多元文化理想,后者则以建立混血文化为出路。

 

左:《阶级社会中黑人的融入》,Florestan Fernandes,1965 右:《奇迹之篷》,若热·亚马多,1969事实上,巴西的种族身份流动性很大,混血特征的表面之下潜藏着很多问题。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平权运动,正是对这些潜在问题的回应。1995年出版的达西·里贝罗(Darcy Ribeiro)著作《巴西人民》,2001年德班反种族主义世界会议上巴西的宣言,以及卡本热莱·穆南加(Kabengele Munanga)的《再议巴西种族混融》,都显示出了当下巴西种族问题的重要性。

 




左:Darcy Ribeiro,《巴西人民》,1995 中:2001年,反种族主义世界会议,德班 右:Kabengele Munanga《再议巴西种族混融》。第1版:1999年;第5版:2019年。最后,樊星助理教授借助三对概念,重申了本次讲座的基本观点。首先,并不存在生理意义上的种族,但社会意义上种族主义的存在不可否认。种族身份因此具有流动性,巴西黑人运动也不仅是黑人的运动,种族和阶级问题在其中难以分离。另外,时至今日,巴西已经成为混血社会,混血的进程也无人能够阻止,问题仅仅在于是否需要建立同一的混血文化,或者说如何在混血社会中建立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

 

张辉教授、郭洁副教授向樊星助理教授颁发文研院未名学者聘书、赠送纪念海报评议阶段,郭洁副教授结合西语美洲历史,肯定了巴西种族问题论争的特殊性,也指出了比较视野下种族问题的普遍性。墨西哥土著主义话语的兴起、西语美洲种族问题中政治话语的介入以及种族民主神话构建的现象,都显示出西语美洲与巴西在种族问题上的共性。樊星助理教授的回应肯定了采取比较视野的必要性,同时补充了构成巴西种族问题特殊性的其他历史原因。进入巴西的黑人移民远多于白人移民,且初期葡萄牙女性极少,使得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管理中,白人都无法完全占据重要位置,黑人和混血儿因此获得了一定的上升通道。巴西社会对学历的看重,更是保留了一些阶级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巴西平权运动的组织动机。最后,樊星助理教授表示,虽然巴西仍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但巴西历史始终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的,混血乌托邦破灭之后再次提出的种族议题,相信也将帮助巴西建立更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