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雅集03】黎晟:图示与功能——南薰殿宋代帝后像的图像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11

 

 

2016年11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雅集”系列活动第三期在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黎晟带来以“图示与功能:南薰殿宋代帝后像的图像分析”的演讲。黎晟博士后以往从事于美术史研究,他的博士后研究师从文研院院长、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邓小南教授,试图将美术史的研究与正史的研究相结合。帝后图像,既是艺术图像,又是政治图像,不但可以从肖像画、人物造型的角度研究,又可以从政治史的角度研究。

 

南薰殿宋代帝后像

 

黎晟博士后以南薰殿宋代帝后像为中心,主要从真伪、图式、造型三个角度展开演讲。其中,真伪问题固然是最重要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南薰殿中的帝后图像得以长期保存在宫殿中,其真无疑;但通过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南薰殿图像成立于乾隆时期。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辛巳,发现工部库与内务府库藏有一批明朝留下的历代帝后、圣贤、名臣像挂轴与册页,下令重新装裱,于乾隆十四年(1749)奉藏于整修一新的南薰殿中。清亡之后,1914年归古物陈列所,1927年归国立历史博物馆,1933年南迁,1949年大部分迁台湾。南薰殿图像在到台北之日,就已阙8轴。蒋復聪先生考证,宣祖、真宗、英宗、神宗、徽宗、钦宗、理宗的半身像现藏于北京故宫,而太祖立像可能藏在国博。其他图像都藏于台北故宫。

现存宋代帝后画像类型主要有帝后册页和挂轴,其中挂轴包括坐像轴、立像轴、半身像(胸像)轴。其中,册页与大幅坐像的面容、衣冠基本一致,有同一的来源。但太宗像所戴非直脚幞头,册页中还多一孝宗皇后像。表明曾有过孝宗皇后像与另一版本的太宗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其中不仅榜题的文字与元明两朝南薰殿图像相似,画法也与元代帝像册相同,类似明代波臣派,不类宋代。此外,色料、画法也是完全一致,应出于统一制作。因此,册页应为明人临自大幅的挂轴,而不可能是宋代当时制作的,故研究宋代美术史应将这些册页抛之在外。

与元代帝像相似的宋代帝王画像

 

黎晟博士后向我们展示了所有宋代的帝后半身像轴。从宋宣祖到宋哲宗后,这些像轴很明显没有统一的规式,不仅衣冠不同,画法也不同。其中有两像大有问题,很明显不是宋代的作品。宋太祖一像题有“赵太祖”,这一名称更多见于明后,并且该像上还出现了唯一一个收藏印,疑为明宪宗内侍钱能之印。另一宋徽宗像中,巾式为明代样式,而其衣纹的处理亦非宋代样式。

从图式的角度,宋代帝后像保留了早期的半身像传统图式。由唐及宋,逐渐产生由生前小像转制大幅图像的传统。宋代帝后像包括宗教偶像类、祖先像类、日常生活或故事类等类型,材质上有绘画(绢质或壁画)和塑像(石雕、泥塑、金属、夹苎等)。

 

巾式为明代样式的宋徽宗像

 

宋代帝王立像,今仅留两张,其一为宋太祖立像,高达2米56,其一为宋太宗立像,仅高60余厘米,这也说明两者的功能有别。其中,宋太祖立像存在问题,其玉带为明代款式,不可能为宋人之物。黎晟博士后举例称,唐凌烟阁《历代功臣像》等立像以群像的形式出现,宋代《睢阳五老图》、《中兴四将图》、《八相图》也是立姿群像。这些群像之中,任务以相对的姿态站立,使得人物之间获得互动。对比而言,独幅的宋代帝王立像颇有“不自足”之感。黎晟博士后推测,这种立姿行礼的帝王像,或为帝王礼敬先帝,或为帝王礼神。

宋太宗立像(左)宋太祖立像(右)

 

宋代帝后坐像,有《宋宣祖坐像》和《宋宣祖后坐像》,两像的画法和衣冠形制都与宋代人像不同。《宋宣祖后坐像》中,其后冠不类宋代,而“累丝点翠”的工艺更类似明代;此外,其中后服霞帔的使用亦在明代较为多见。因此,这两张像也具有较大的问题,不应作为南薰殿宋代帝后像的研究对象。

 

宋宣祖后坐像,其后冠更似明代风格

 

综观其他的帝后坐像轴,早期并无统一形制,帝像自神宗起样式基本一致,后像从英宗、神宗后像起样式基本一致。从神宗开始,帝后变为面对面结构并且大小相同,这说明人们开始有意制造“帝后对挂”的形式。部分画像中有拼接痕迹,门幅大多在50多厘米,而未拼接的画幅全为南宋帝后,尺寸宽多在100厘米,这与南宋制绢历史相符。

此外,从历史角度综观帝后坐像轴,能够勾画出许多层面的演化历程。坐像轴的用线由北宋细劲的铁线描至南宋的方折遒劲、多变运笔,体现了两宋画风的变化;帝王幞头由细变粗再变细,后部由小变大、逐渐后仰,体现出宋代幞头样式的变化;帝后坐具由早期的不统一到神宗与英宗后之后的统一等。黎晟博士后通过两条纵贯线直观地展示了宋代帝像与后像的演化历程。整体而言,帝像与后像的变化基本一致,且以神宗像、徽宗像、高宗像为关键结点。其中,坐像轴线条、幞头样式等细节的逐渐演化,表明画作制作于宋代不同时期;某些突变,如尺寸、朝向、坐具样式,则可能表明了制作制度、奉祀制度、展示方式方面的变化。

帝王幞头的形制变化

 

最后,黎晟博士后感谢了在场师生的到来,并指出目前的课题中关于宋代帝后像的研究方面极其繁多,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深入细致地阐述。下一期“雅集”活动将于2016年11月18日下午举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黄小峰教授将会继续关于“画作断代”问题的讨论,带来题为“宋画的迷雾——对若干传世画作断代的再检讨”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