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雅集04】黄小峰:宋画的迷雾

发布时间:2016-11-18

2016年11月18日下午,文“雅集”活动第四期在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由中央美术学院黄小峰教授带来主题为“宋画的迷雾——对若干传世画作断代的再检讨”的主题演讲。北京大学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文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教授、文研院访问教授白谦慎出席座谈。

 

主讲人黄小峰教授

 

邓小南教授

 

渠敬东教授

 

白谦慎教授

 

黄小峰教授首先指出,今天研究的宋画对象要打上一个引号,因为许多所谓宋画的画作年代是存疑的。现在对传世画作的研究,通过借助电子图像的方式,我们很容易对画作进行细读;而通过对画作的细读,就容易发现画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随后,黄小峰教授围绕《却坐图》、《纺车图》、《五马图》这三幅相传为宋人作品的画作,展开自己关于画作断代问题的思考。

 

《却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却坐图》藏于台北故宫,无款,高146.8cm,宽77.3cm。黄小峰教授发现了《却坐图》的许多问题。首先,《却坐图》中的人物都是很明显的“左衽”。比较宽泛的说法是,左衽多为胡人,右多为汉人。若此画作于南宋理宗时期,则时人鲜有左衽,今可考之左衽仅存两处,其一为陆信忠《佛涅槃图》,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其二则为成都市保和乡东桂村宋墓出土的一种人形物件。至明代《宝宁寺水陆画》则已混用左右。因此,黄小峰怀疑《却坐图》可能作于辽、金甚至元代。

 

其次,黄小峰教授重点关注了《却坐图》中一处人物的手持器物。对比同时期的图像描绘与墓葬出土器物,都没有与《却坐图》中接近的器物。而根据《元史·舆服志》的文字和《大明集礼》中图文并茂的记载,此处器物则与其中的“卧瓜立瓜”之“立瓜”酷似。

 

黄小峰教授还注意到,《却坐图》中人物的“方心曲领”具备特殊纹理。宋代帝王像一般都有方心曲领,但最初领上并无图案。自1325年永乐宫三清殿壁画起开始出现各种图案,或为宗教性的图像。1443年法海寺壁画及此后的宝宁寺壁画、《真武灵应图册》以至弘治年间的石家庄毗卢寺壁画等图像中,人物领上图案的纹理却与《却坐图》中人物的领上图案酷似。此外,《却坐图》中人物衣袋的折叠方式、仙鹤头部的细节处理等方面都十分细致,达到了许多明代传世画作的水平。因此,《却坐图》作为与宫廷主题相关的画作,如果并非宋理宗时期,而是明代初期的,那么其意义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纺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二个例子是《纺车图》,相传为宋人王居正所作。《纺车图》中的老者皮松嘴瘪,描摹细腻。黄小峰教授指出,赵孟頫的《纺车图》题跋不甚可靠。首先,第一段题跋中写有“图虽尺许而气韵雄壮”,但其实际尺寸为二尺二寸四分,误差较大。其次,第二段题跋是一首诗,其中将画中纺车称为“缲车”。车的形制记载见于当时的多种传世文献,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赵孟頫应很清楚画中的纺车并非“缲车”。此外,赵孟頫所作《农桑图·织图诗》中既有车,又有纺车,暗言其异。因此,此处赵孟頫的题跋十分可疑。

 

黄小峰教授还指出,《女孝经图》等画作中有纺车的图像,对比可见,《纺车图》中的纺车没有轮边,曲柄的位置也甚奇怪。另外,纺车上端的两根柱子向后延伸,应为二人合作的纺车。对于《纺车图》中的纺车,黄小峰教授认为其用途应为纺麻。首先,画中人物所穿之衣非常厚,应为麻衣;其次,人物身后有一个竹筐器具,应为“绩[筑虫](音穷)”,为盛放麻绩之器,有“日用而生财”之意。

 

整体而言,《纺车图》构图对称,中部很大空间分配给两根丝线。黄小峰教授认为,其中有五个要素——老妇、少妇、儿童、线、纺织工具,从而体现家族协作的意味。后代《方氏墨谱》中有“掌丝纶”之说,其中“世”即为三代人的体现。该画作虽然多处画得过于简单甚至有误,但也具备这五要素,同样强调三代人协作的过程;《程氏墨苑》中缺少老妇,但两代人亦能反映“世”之意味。因此,总体而言,以《纺车图》对后世影响之大,其时代不能太晚。

 

1410年作《湖山书屋图》,其图示与《纺车图》相似,具其五要素而另有一处细节——河对岸有一名牧童。黄小峰教授联想到《纺车图》右下角把玩蟾蜍的儿童,其形象与《刘海戏蟾图》相似;而阎次平《四季牧牛图》中的牧童亦在把玩蟾蜍。因此,黄小峰教授猜测,《纺车图》中的儿童可能为一个牧童形象。若果为牧童形象,则其相当于“耕”的元素,与“纺车”恰形成一个“耕织图”的组合构图。

 

《五马图》,宋人李公麟所作,相传已。由右及左,别为五马:凤头、锦膊骢、好头、照夜白、满川花。首先,五幅之前四有黄庭所作题跋,而其中三处“岁”字,两处为“山”字头,一处却为“止”字头,黄小峰教授怀疑是另有他人仿其笔迹所写。其次,黄小峰教授对比五马的图像还发现,最后一幅“满川花”的画法有所不同。第一,马肚的位置偏低,马头却与其他马一般高,极显敦实;第二,马头处的缰绳位置不对称,且缰绳系于马头侧面的方式在元代以后方为多见。

 

 

 

 

《五马图》及其细部

 

这两处细节引起了黄小峰教授怀疑的目光。从《宋会要辑稿》等零散的文献记载来看,1087年前后朝廷对西域使者的态度有明显转变,因此1086年西域使者来访时很可能并未进贡什么东西。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题跋所记载的该阶段进贡马匹都可能存在问题。此外,苏轼《三马图赞》所言《三马图》亦出于李公麟,而其与《五马图》的关系不得而知。黄小峰教授表示,此前他在与日本学者的讨论中得知,《五马图》或还保留于。而现在我们无从得见《五马图》的原貌,这成为了诸多问题的主要缘由。因此,若能等到《五马图》重见天日之时,或许诸多相关疑问便能迎刃而解。

 

黄小峰教授在结束主题演讲后总结称,自己今天对三幅画作各自提出了一些疑问,但都没有给出最终的解答。白谦慎教授肯定了赵孟頫的《纺车图》题跋非常可疑,但又指出《纺车图》中纺车的形制问题应与其真伪无关,因为老妇神态的描摹都能如此细致,纺车形制的描绘不应有明显的疏失。经过在场多名师生的一番讨论,对于《纺车图》中纺车异于寻常的形制,很可能为某些地域之特有。最后,黄小峰教授谦称,自己在与大家的讨论之中受益良多。下一期“雅集”活动将于2016年12月2日举行,由白谦慎教授带来主题为“中国文人文化的现代遭际:从吴大说起”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