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雅集01】王风:琴史、琴器、琴曲——古琴漫话

发布时间:2016-10-14

2016年1014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雅集”系列活动第一期在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此次作为主讲人的王风教授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其学术文字精纯古雅,清通可诵;而王风教授之于琴学之研究,绝非外行玩票。王风教授师承故宫琴学大家郑珉中,故其琴学研究不仅足称当行本色,更饱含人文学者内在的清朗文气。作为“雅集”活动的开篇之作,王风教授以“琴史·琴器·琴曲——古琴漫话”为主题展开演讲,为在场师生分享自己在古琴领域的“漫谈”。日本一桥大学木山英雄教授、坂元弘子教授及王风教授的母亲均在场旁听了本场讲座。

 

第一部分是“琴史”,王风教授探讨了古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问题。古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一直很高。从传说的角度来看,就有伏羲斫琴、神农斫琴之传说;而越是推及久远者,通常地位也就越高。《诗经》中约有十处关于“琴”的说法,其中大部分是“琴瑟”合说;而从《左传》来看,则有许多“琴”独用的场合,“琴瑟”共同出现的场合反而较少,这说明春秋战国时,琴已从众多乐器中凸显出来。春秋战国时的琴师,称其名通常冠以“师”字,这说明琴师已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魏晋时期,琴文化在士与文人的接触中凸现出来,琴在众多乐器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正如嵇康在《琴赋》中所言,“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唐宋以后,逐渐形成“琴棋书画”的说法,这四种艺术成为文人必备的修养。其中,琴在上古地位就很高,上古以来也一贯保持较高地位;相比之下,棋在上古地位较低,而书画也是在魏晋时期才开始流行。此时与其他三者取得相同地位的琴,其地位实为下降。在四部的分类中,琴已不归在经部乐类之下,而归在子部艺术类之下。宋代文人中也不乏对琴的批评,在他们眼中,琴已非上古时地位甚高的乐器。

 

第二部分是“琴器”,首先,王风教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古琴结构图,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古琴的结构。古琴有七根弦,其板甚厚,音量较小;其下龙齿凤爪为出音口,琴面带轱辘而粘合,中有空腔,如此形成基本琴体。弦从岳山架起,绕过龙眼,绑在底下的雁足上,如此形成琴弦。自岳山到龙龈形成有效弦长,即有效振动部分,琴弦离琴面很低。演奏方法,右手弹拨,左手按弦。由于弦数较少,须靠指位取音,指法繁复。古琴整体结构取像人形,有额、颈、肩、腰,龙齿、凤爪出音,雁足既作支撑之用,又作固定弦之用。徽位发泛音,而古琴有效弦长超过一米,故韵长、余音长,且泛音取位多。

 

随后,王风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古琴各种不同形制的图片。其中,仲尼式现在是最常见的,占80%以上。这些形制的名称,最多直接以古人命名,如神农式、伏羲式、仲尼式;其次取龙凤之像,如凤势式;再次才直述形状特征,如连珠式。关于古琴器辨伪的问题,王风教授指出,唐代没有伪作的古琴,宋代才开始大量伪造唐代古琴。王风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多个例子,从形制、刻款、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变化等角度为在场师生分享自己的鉴琴之道。王风教授强调,用琴的声音进行断代极不可靠,主要的断代依据仍应是制琴工艺。

 

王风教授将一张自己的高师祖黄勉之、师祖管平湖都使用过的琴带到了讲座现场。王风教授简单介绍了这张琴的形制、刻款等特点,这张琴的头、腰部做法柔和漂亮,背部刻有“梅梢月”及两张印,应为清物。随后,在现场师生的掌声欢迎下,王风教授用这张琴为我们弹奏了一段古琴曲,在场旁听的师生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段瞬间。演奏完毕,王风教授又解释说,古琴如果长期不弹,需要拿出来弹一段时间,音色才能恢复。本以为这部分就将在这悠远绵长的古琴曲声中落下帷幕,谁知操琴有年的王风教授逸兴忽起,又为我们弹奏了一曲。

 

第三部分是“琴曲”。王风教授首先展示了藏于日本的我国最早琴谱《幽兰》的图片,该琴谱作于唐代,也是唯一流传的文字谱,为晚清时郭守敬在日本发现。古琴谱是指位谱,只表明手在弦上的位置,没有“一板一眼”的节拍。在文字谱《幽兰》中,说一个音需用几十个字,极为繁琐;而清代古琴曲《仙翁操》,其谱则使用了汉字方块字的结构记谱,简明生动。

 

王风教授指出,现代人的耳朵听惯了西方音乐,用对西方音乐的审美去听中国古典音乐,表面上在听古琴,实与古人听古琴曲的感受不同。王风教授随后带领在场师生一同欣赏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幽兰》和《广陵散》,以及吴景略先生的《梧叶舞秋风》、女琴家乐瑛的《沧海龙吟》、兼具琵琶演奏特色的演奏家卫仲乐的《渔舟唱晚》。

 

最后,王风教授谦称本次演讲是自己拼凑出的“漫谈”,而这恰与“雅集”系列活动的主旨要求不谋而合。伴随着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主持人韩笑老师再次感谢了王风教授的到来,并预告了下一期“雅集”活动的内容。第二期“雅集”活动将于20161028日举行,由祁小春教授带来主题为“王羲之的《十七帖》”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