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胡语写本与文化传承”学术论坛在北大文研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9-11-05

       2019年115日至6日,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胡语写本与文明传承”论坛,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汇集了19国际中古胡语写本领域的前沿学者围绕开放语文学、粟特文碑刻文本、楼兰语假说、于阗语与希腊语关联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学者包括:国际著名伊朗语专家、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辛维廉(Sims-Williams)国际知名粟特文专家、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语言学系教授吉田豐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所教授司空竺(Jonathan Silk)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斯特凡·鲍姆斯(Stefan Baums)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邦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担任论坛召集人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聚焦中国新疆地区,以该地区出土的“胡语”写本为中心,集中探讨处在交融状态中的中西文明。中国新疆地区,处于不同文明交汇地带,包括古代的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都曾经活跃在新疆绿洲,是一带一路沿线历史上文明交融互鉴的生动体现。“胡语”书写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记录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生动案例。所谓“胡语”写本,记录了公元后一千年里,生活在新疆丝路南道的各个绿洲居民所使用的印欧语系古代语言。“胡语”原非书写语言,却先后发展出书写文化。“胡语”何时、如何采纳了非原创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书写文化,也是本论坛的关注点之一。

讲座专场环节荷兰莱顿大学区域研究院教授司空竺围绕“原文本缺席的文献”和“开放语文学”展开讲座。他认为在面对语言不同、叙述有一定差异的文本时有必要建立一个“文本关系网”,可以用电子的方式建立语料库,从而更合理地探索过去的文献,这就是“开放语文学”所需要做的。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语言学系所教授吉田豊则围绕“九姓回鹘可汗碑粟特语铭文”展开叙述,他对该粟特文碑刻的文本进行了详尽说明,认为除在语言研究方面的意义之外,该碑刻在畏兀儿草原帝国“天可汗”的身份认定问题、摩尼教的传入问题、阿拔斯帝国和畏兀儿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都能提供新的见解。

 

论坛现场

 

随后,议程进入楼兰语专场。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胡兴军全面介绍了楼兰地区的考古发现,包括小河墓地、咸水泉古城等地的发掘情况,并根据考古遗存推测咸水泉古城应为公元77年前楼兰国都城楼兰城,而斯文·赫定所发现的LA古城,则是楼兰更名为鄯善国后迁都所建的扜泥城。讨论环节,参会学者们围绕德国吐火罗语专家施密特的楼兰语假说展开发言。通过对于施密特所采用的原始文本和翻译本进行的细致分析,学者们认为施密特的楼兰语假说是不令人信服的,他的解读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但同时,施密特的假说也有着纪念性,引导了通向新阐释的工作开展。

论坛最后,在于阗语论坛上英国学术院院士辛威廉(Sims-Williams)结合文本分析了于阗语中元音u的用法和含义。参会学们其后现存的于阗语文本为基础,结合阿拉伯语和梵语资料,澄清了文本细节,探讨了与于阗有关的史实背景以具体单词为例,综合其他文献进行考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释。通过对文本间关联的探讨,学者们现有于阗语研究进行了语音学和词源学上的补充,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指出于阗语与希腊语等其他语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与会学者合影

 

本次论坛相关领域学者提供了跨学科国际交流平台。文研院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围绕“文明:中华与世界”这一核心议题继续联动相关机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将上述议题推展到新的面向

 

 

撰稿:周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