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十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发布时间:2021-03-24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二院前的草坪泛出了绿芽,院子里玉兰绽开,文研院也如期迎来了新一期的邀访学者。今年春季学期,16位来自国内外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将在文研院进行为期三个多月的驻访和学术交流。3月22日下午,文研院第十期邀访学者欢迎会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本期邀访学者全体、往期邀访学者代表、院务会成员及全体行政助理团队参加。欢迎会由文研院副院长杨弘博老师主持。依循往期传统,欢迎会以观看文研院“揭牌视频”拉开帷幕。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首先致辞,对第十期邀访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邓老师回望道, 2016年9月文研院正式成立,如今已步入第五个年头,文研院在具体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希望将邀访学者项目越做越好。某种意义上,第十期邀访学者将会成为具有标志性的一期。邓老师表示,文研院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其厚度、前沿性和辐射力,仰仗于各位学人。我们希望文研院能够成长为具有温度的学者家园,不仅为学者们创造读书、写作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能创造活跃交流的学术氛围。文研院始终着眼于国际、国内学术的根本性建设,希望促进学术视野的开拓和学术风气的转移,同时也希望驻访学人能更多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共同推动学术活动的深化和提升。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致辞


随后,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向本期学者介绍了文研院长期关注的凝聚议题,以及整体的学术开展情况。渠老师谈到,文研院以及国际上其他的高研院系统真正致力于的事情,是将志同道合的学人汇聚在一起,相互砥砺、切磋学问,因为真正的学问要靠“养”,同时也要激发,尤其是在如今高度分科化、竞争化的学术环境条件下。如今的学术发展愈来愈受制于学科划分,而真正的学问家是能够跨越学科藩篱,以各种方式反思原初问题的。文研院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学术体验,希望大家可以在以后的学术交流中,敞开心扉,知无不言。


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发言


作为往期学者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鸣飞副研究员不无感慨的说:“在文研院,可以放心的去做想做的事情”。她坦言,文研院跨学科的交流氛围会“逼迫”参与其中的讨论者重新去关注学术的整全图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孟庆延副教授同样认为,“文研院是一个让人觉得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他指出,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下,学科内部的对话有时变得困难;而在文研院,大家的讨论并非是在制度化的框架中展开的,这里不仅有来自同行的肯定,更有真诚的批评,甚至严厉的质疑,而批评与质疑恰恰能起到激活思想的作用。


紧接着,第十期邀访学者就各自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旨趣进行交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的杜永彬研究员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划分为国外、国内两大块,前者关注西方对西藏的认识,后者则涉及当代藏传佛教和藏区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李肖教授致力于新疆考古和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他从曲折的学术经历讲起,希望能在以后的交流中将其对早期东西文明交流的研究心得分享给大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马忠文研究员同样谈到了他颇为周折的学术经历,长期的档案工作使其学术兴趣逐渐转向文献学,因此希望借助本次驻访机会好好利用北大图书馆的档案资料开展研究。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杜永彬研究员发言


浙江大学中文系徐永明教授在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包弼德教授的影响下转向了数字人文的研究,目前正与哈佛大学合作共建适合中国学者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驻访期间希望能与北大、清华的数字人文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真教授的研究以戏曲为中心,旁及道教研究,从宗教礼仪的角度研究戏曲。吴真老师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古代日本乐书《教训抄》的研究引起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马里扬教授的兴趣。而马老师目前正专注于唐宋时期诗歌与音乐关系的研究,他希望可以在文研院跨学科的学术氛围中借鉴不同学科的方法和视野,推进这项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吴真教授发言


由于工作和地域的关系,近年来新疆师范大学吴华峰副教授的研究主要偏向于清代西域文献,另外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历史也多有措意。目前任职于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的余旸副教授则主要关注社会思想史视野下的当代诗歌,他坦言,当下的诗歌写作正在逐渐成为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行为,因而希望在诗歌和现当代视野之间建立起桥梁。来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黄晓春教授主要从事的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他指出,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历史学家对古代政治制度、政区地理的研究为理解当代问题提供了借鉴,因此也希望利用这段访学时间与大家交流、合作,推进跨学科的研究。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黄晓春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赵明昊研究员回顾了自己从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回归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事实上,多年的实际工作给他所从事的中美关系、“一带一路”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承晟研究员致力于明清以来的中西科学交流史研究,学术兴趣涉及近代以来中国人如何认识西学,以及西学如何影响了现代中国。科技史的学科定位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他希望借着此次驻访的机会,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有更多的交流。清华大学历史系曹寅副教授则表示,他所关注的印度、东南亚研究与在座的诸位老师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对话,如他关注的孟加拉湾和李肖、吴华峰研究的西域吐鲁番地区可能进行的区域比较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聂溦萌老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当前的兴趣集中在该时期的文书行政,她表示目前正处于学术兴趣发生转移的时期,希望能够在文研院找到新的学术生发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张昭军教授戏称这短短三个多月的驻访时光是“忙里偷闲”,因而倍感珍惜。他介绍了自己不久前在日本发现的一种鲜少人知的杂志,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宝贵资料。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白玉冬教授回忆了当年在杉山正明的建议下,投师森安孝夫门下学习民族史的学术历程。他希望能在未来的访学中,不断的开拓视野,在学识和精神上都有所提升。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白玉冬教授发言


根据北京市的防控要求,目前还在隔离观察期间的海德堡大学佛教学助理教授陈瑞翾在线上参加了欢迎会。陈老师主要从事佛教语言学、文献学的研究工作,但对政治史、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领域抱有极大的兴趣,相信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将裨益于对文献的解读与阐释。


去年此时,面对疫情的冲击,文研院邀访学者项目停摆一期。难得的是,今春虽经波折,邀访学者项目如期举行,对于正在迈近五周年的我们而言,意义非凡。凝聚学者,激活思想,打造、守卫学者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


第十期邀访学者与文研院全体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