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锦绣敦煌,诗书北大:记“千年敦煌”艺术展开幕式

发布时间:2016-09-11

2016年9月10日,由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千年敦煌——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巡展”开幕式在赛克勒博物馆中厅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河南博物院、郑州市博物馆、北京文博交流馆、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和主办单位的嘉宾莅临本次开幕式,并为此次展览揭幕。

首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致欢迎辞。杭侃教授表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诚挚邀请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来北大做讲学活动,是千年敦煌融入北大校园文化的一次良好契机,在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也是配合樊锦诗先生的讲学活动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考古文博学院一向注重“学术和学生”,在“千年敦煌”的展览中,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展览本身的学术价值。

之后,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先生向参加开幕式的嘉宾详细介绍了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千年敦煌”的展览缘由。

众所周知,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由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之地,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成为了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重要场所。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是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址。53年前,樊锦诗先生只身来到了敦煌,在敦煌的土地上奉献了53个春秋冬夏,对敦煌壁画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和保护。这次,敦煌研究院正是以此为契机,将敦煌壁画送到了樊锦诗先生的母校,全面展示敦煌之美,也希望北大学子理解他们的前辈为何将一生奉献于此。

同时,敦煌距北京千里之遥,壁画拆不下、搬不走,如何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们近距离欣赏到敦煌文化成为了敦煌研究院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决的重要命题。在技术上,樊锦诗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将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构想,经过敦煌研究院20多年的协力付出,至今已经完成了120个洞窟的数字化过程,30余个洞窟的细节图片已经全部发布于互联网上,向社会公众开放。敦煌研究院的资源也由此成为了社会艺术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要资源。

此后,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纪新民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千年敦煌”的展览细节。敦煌壁画这些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在经历了数字化的过程后,如何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依然颇费工夫。这次展览中主要展出的是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制并喷绘而成的40余幅壁画精品,此外还有部分复制的塑像和洞窟。这些复制品高保真地再现了敦煌石窟的信息,真实地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可以说,“千年敦煌”展览是现代科技同传统文化的优良结合,使广大北大学子不出校门,就可以近距离欣赏到千里之外的敦煌。

开幕式结束后,主办方引导观众至展厅,并参观展览。考古文博学院的志愿讲解员依托樊锦诗先生的讲稿,向观众详细介绍了每幅壁画的基本内容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到,这次展览真实地复现了敦煌艺术的样貌,通过现代化的喷绘技术,藏经洞经卷上的文字变得清晰可见,敦煌壁画的色彩、线条、甚至剥落的痕迹都被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经过倒模和彩塑,佛教造像也由敦煌千里迢迢来到了北大。此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结尾处的复原洞窟。这个洞窟由于保护原因,并不对外开放,通过复制技术,观众就可以身临其境地走入洞窟之中:千手千眼菩萨毫发毕现、栩栩如生;穹顶花纹色彩丰富、灵动细腻,这些细节无一不为观众增进了对敦煌文化的亲近感。

在观展的过程中,观众们的反馈也非常积极。一位来自教育学院的同学表示,这些独具特色的敦煌壁画和温柔肃穆的塑像使她印象深刻。来自中文系的一位观众则说,虽然从未去过敦煌,但是这次展览使她充分了解了敦煌文化,也使她萌生了去敦煌参观的想法——或许激发这种来自于血脉本身的文化认同感,正是这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所说,北大从蔡元培先生起就非常重视美育的传统。借助这次展览,敦煌艺术也将成为北大文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王博教授也表示,大学里面最重要的是教育,这种教育或许不仅仅在于器物本身,而在于文化、文明和对世界的理解。正如此次展览中展现的那样,敦煌是多元文明在中国的交汇,历经千年的锦绣敦煌进入诗书飘香的北大校园之中,必将展现出令人沉思的智慧光芒,为观众带来独具特色的视觉盛宴。

 

本次展览将于2016年10月18日闭幕,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9:00-16:30(临时闭馆将另行通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诚邀校内外各界人士参观。

 

:谢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