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相亲相近水中鸥——文研院举办第九期邀访学者欢送会

发布时间:2020-12-18

2020年对于全球的学者访问和学术交流,都是遭遇很大挫折的一年。而作为北大文研院支柱之一的邀访学者项目,也经历了从停滞到重启的许多波折。尽管如此,文研院仍然竭尽所能,为学人的汇合与交流创造平台。秋季学期,克服许多困难,怀抱着热情的新一批邀访学者重新汇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自金秋至寒冬,十一位学者在此度过了三个月难忘的驻访生活。一转眼,就到了离院话别的时刻。


12月14日下午,第九期邀访学者欢送会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本期邀访学者、往期邀访学者代表、文研院院务会、行政团队参加。欢送会由杨弘博副院长主持。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在发言中首先表示,无论是疫情尚未完全结束状态下的重聚,还是驻访期间的结伴考察,这一期的驻访经历都可以说是标志性的。在她看来,学术环境是潜移默化的精神传统。学术历程需要沉潜,需要沉静、宽厚的治学环境;学术生命更需要在活跃从容的治学环境中健康发展。文研院自成立以来,秉承“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宗旨,也与前行者共同抱持这一目标,希望“移一时之风气,示来者以轨则。”她也与大家共勉,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能够建立真正的学术标准,形成内在的学术文化秩序,形成学者自觉涵养的氛围。




邓小南教授


接下来,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各自回顾在特殊时期进行驻访的点滴感受,共同对文研院提供的治学氛围表示感谢。纯粹的环境,得以让学者们卸下量化评审与行政负累的纷扰,静心沉潜在包容的环境中深耕自己的领域。对此,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姚泽麟作出了形象的比喻,“有个词叫‘小生境’,一个特别小的环境,跟它所在的大环境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环境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宁静的港湾。”



文研院第九期邀访学者、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系韩琦教授发言


与沉静的思绪相呼应的,则是活跃的思辨空间。每周两场的内部交流讨论会,已成为邀访学者项目的传统和特色。在坦诚又包容的治学环境中,学者们交流互鉴,汲取邻近学科的养分,摆脱狭窄的学术视野,共同塑造广阔的思辨空间,从而开启全新的研究方向。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韩琦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史学者,长期耕耘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及科学史。此次驻院期间,他同历史学、社会学领域的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邱靖嘉在此完成了博士论文的书稿校对工作,即将付梓出版;其间,借助西北地区的考察活动,他对佛教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将尝试进行相关研究工作。



文研院第九期邀访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伟驰研究员发言


高质量的智识思辨,孕育出新的成果,推动文研院的影响向外辐射与延伸。邀访学者们不仅深度参与内部活动,也借助文研院搭建的学术平台,组织举办公开活动,为北大的学术建设做出了贡献。敦煌研究院丁得天老师在驻访期间积极联络和筹划,促成北大“敦煌学与石窟寺研究系列工作坊”第一期在文研院召开,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荣新江、考古文博学院杭侃、兰州大学杜斗成等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对石窟寺研究的前沿议题展开探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陆蓓容主修明清美术史与鉴藏史研究,驻访期间受邀参加“书志学与书籍史”系列论坛,从收藏史的角度对传统艺术史研究提出了新颖的见解。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志平思考中国书法学术史的研究理路,以“书法史研究的材料空间”为题举办跨学科论坛,讨论书法的多学科属性,相关成果也将在《文艺研究》刊发。



考查团一行于莫高窟留影


集体远赴河西走廊的田野考察,堪称本期驻访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0月16日至24日,在丁得天老师的安排下,学者们对河西地区的重点石窟及其他文物进行实地考察。临近尾声时,考察团一行还受到文研院首位邀访学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亲切会见,得到许多勉励和鼓舞。此次考察,学者们收获颇丰。来自历史现场的震撼,带来了学术眼界的强烈冲击,激活了深层思考,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伟驰对此深有体会:“考察更近于古人的交游,看上去自由散漫。然而大家平时都有长时间思考的积累,通过聊天,通过看石窟,很多想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大家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想法也是‘千奇百怪’。这种碰撞很有意思。”作为扎根西北的“敦煌人”,考察的“领队”丁得天老师对驻访的收获最为感慨:过去他在西北从事石窟寺的考察和研究,往往是独自一人驾着摩托车来去,翻山越岭。这次能够来到文研院,向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段,以及华夏与域外文明的诸多学者请教,于他是宝贵的经历。而他也借助考察,向其他领域的学人展现了敦煌研究、特别是石窟寺研究的魅力。敦煌保护工作是一份事业,包含着热爱、责任与担当,这次文研院的驻访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吾道不孤”,正是邀访学者项目孕育的学术共同体及其精神意涵的真实写照。


这种情谊既体现在文研院与学者的联结上,也体现在学者之间的关系中。不止一位学者表示,回到所属研究机构后,他们会延续诸如跨学科研讨、研读经典等在驻访期间所沉浸和熏染的交流方式,将已萌发的“种子”继续撒播在自己的学术小环境中。此外,本期邀访学者中,有多位北大校友。多年的治学生涯得益于北大学风的深厚怀养,此期重回母校,完成了学术因缘的圆满闭环。



第九期邀访学者与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三个月是短暂的,然而给人留下的温暖却是长久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驻访的这段经历让陈志平老师想起杜甫《江村》的名句。学人聚散有时,而文研院仍然是大家心思常驻、相亲相近的家园。



撰稿:周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