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七期邀访学者总结会

发布时间:2020-01-02

“多年以后,我也会回想起二〇一九年的秋冬:静园二院落木萧萧,继又残雪茵茵。研究室、会议室却总是暖意洋洋。透过窗玻璃折射进来的阳光,被过滤掉与之相伴的寒风,从清晨到正午,由和煦而炙热,始终给人在暖春里晒太阳的错觉。”这段来自社科院近代史所彭春凌研究员的文字,道出了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的共同感受。伴随期末将尽,大家开始忙碌着寄送书籍回所在单位,也总结四个月来的所得。12月27日下午,本期十余位邀访学者与文研院院务会、行政团队召开总结会,畅谈了他们在北大的感受。会议由杨弘博副院长主持。


总结会现场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首先致辞。她表示,建院以来,文研院怀抱“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理念,以“涵育学术、激活思想”、“近者悦、远者来”、“清新风气、一流标准”三条原则为标准,希望给学者提供一个简单、纯粹、干净的氛围。在她看来,对话是学术交流的基础,而这批邀访学者,无论资深资浅,在文研院都能够敞开心怀开展讨论,使对话走向深入,让学术潜力得以释放,在无形中塑造了学术共同体。她也与大家共勉:“大家从五湖四海将源头活水带到文研院来,也希望大家把在此建立起来的共同的学术理念、学术追求,带到五湖四海去。”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


对于处在不同学术阶段的学人来说,文研院意味着什么?有着35年教龄的资深政治学者、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说,“在绩效考核和指标主义的氛围下,文研院为学者提供了一个心灵慰藉之所,一个精神家园。在二院的四个月,我拥有了想象中一个学者应该过的生活。”著名历史学家李开元教授则视文研院为“失而复得的文化家园”,他在此完成了秦汉史三部曲的第三部《汉兴》的写作,即将交付出版社。而对诸多青年学人而言,文研院是学术生涯的一处驿站,把脚步慢下来,大家可以在此稍作停顿、积蓄力量并重新出发。浙江大学叶晔教授表示,在大学工作以后,为了写论文而读书,往往是一位学者的常态,而因为文研院没有论文发表的要求,在这里可以享受从容阅读这一“古典的奢侈”,同时自由地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请教。社科院近代史所彭春凌由衷感慨:“快,要更快,还要再快,快快快!这是我们近十年来的切身感受。项目、出版、发表、考核、升等,以年度打分、核算业绩,有追求的学者往往身心俱疲”,而在文研院,她则获得了一段难得的心灵放空、学术休整,甚至可以稍微躺着“晒太阳”的时间,她关于“章太炎与明治汉学”的思考和阅读也得以推进。华中师范大学周月峰教授则认为,做学问与写论文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学问应该始终保留其不功利的本来面目。他在驻访期间重读部分西方史学著述,或是重读傅斯年先生著作,都带来新的感受。这里或许不是完成一个既定计划的理想场所,但是却适合播撒新的种子。


日本就实大学李开元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教授


让大家感到难忘的,更是文研院所昭示的可能性,以及在此感受到的一种风格、一种氛围。剑桥大学资深的中国史学者周绍明(Joseph McDermott)教授表示,邀访学者群体内部每周例行的学术讨论,代表了文研院独特的学术文化:每位学者都持有自己的立场与看法,争论往往会非常激烈,然而争论的前提是认真倾听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学术批评,让彼此都得到尊重。这让作为汉学家的他想起先秦以来,流传于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文会的传统,而在文研院的四个月,让他亲身体会到这一传统。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系的肖铁此前曾在美国和欧洲的高等研究院有过类似的访问经历,在他看来,充分的坦诚是文研院学术讨论的突出特点。文研院对不同学术流派的包容,同仁之间的相互信任,营造了开诚布公、不具功利性的讨论氛围,使彼此的距离更近,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让身在其中的学者受益匪浅。文研院在不经意间培养起同期十余位学者之间紧密的集体感,这对习惯了孤独的人文学者而言堪称最大的温暖。


总结会上,学者们向文研院赠予亲笔留言


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在聆听大家的发言后,动情地表示:“大家所分享的驻访感受,让我体会到文研院的追求,大概接近于中国知识传统里讲的‘山林’的世界。在‘山林’的世界里,你可以看风景,重新静一静,重新体会一下自己,重新跟别人在一块相聚,好好体会一下友谊和友情。”今天的学界,勇敢是最为匮乏的德性。而一期期的邀访学者,以他们探索的勇敢、相交的真诚,带给我们对学术生活新的领悟,也坚定我们的初心。


第七期邀访学者与文研院院务会、行政团队合影


年年岁岁,时光流转,似乎每一期的邀访学者,都会留下不同版本的文研院印象,流传许多故事。台湾学者吴雅婷教授说:“二院是很美丽又有温度的地方。静谧却又隐隐流动着生气,那些随着时辰天候波动的光影除了是物理现象,也反映着如此的气质。它也承载着近百年的晴雨风霜,许多人的回忆——过去是北大人的,而后则还要加上世界各地学人的。”无论如何,这是令人难忘的一期,大家经历了石立善教授遽然离世而带来的震惊与悲伤,也将更加珍惜在此结下的学术友谊。道不完离愁别绪,也铭记着“别忘了把种子埋下”的嘱托,大家互道珍重,相期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