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讲座156-2】莫洛金:青铜时代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趋势与规律性

发布时间:2019-12-02

 

2019122日上午,北大文研讲座第一百五十六期第二场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青铜时代的西西伯利亚——区域性趋势与规律性。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维亚切斯拉夫莫洛金(Viacheslav I. Molodin)主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坚评议。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金(Viacheslav I. Molodin)教授

莫洛金教授首先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区域范围及自然环境进行介绍。西伯利亚是北亚地区的一片广阔地带,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杰日尼奥夫角,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兴安岭,面积约1322万平方千米,除西南端外,几乎全在俄罗斯境内。依据地形,西伯利亚可分为三部分: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西伯利亚地区

莫洛金教授长期在西西伯利亚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活动,该区域西至乌拉尔山,东到叶尼塞河,北抵北冰洋,南达哈萨克草原地带,自然资源多样,考古遗存丰富。

 

莫洛金教授提到最早的红铜制品是在前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包括工具及小件装饰品。金属制造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区域间资源的流动,掌握铜矿资源的人群开始同掌握其他自然资源的人群展开贸易与交流。此外,金属制品的出现与使用也促进了木、角、骨加工业的发展。

 

前陶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金属器

在介绍不同区域金属器起源时间的基础上,莫洛金教授对西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文化分期进行定义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4-3千年;青铜时代中期,公元前3-2千年;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2-1千年。他还提到关于西西伯利亚南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主要人群的分布范围,结合古DNA研究,构建巴拉巴森林草原地带不同考古学文化群体基因进化树。古遗传学的研究大大拓展了考古学的研究思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考古学文化的出现与自然资源关系密切,西西伯利亚从北向南依次是泰加林带、森林草原带及草原带。自然带决定了植物、动物的种类,也决定了古代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草原地带自古到今都是非常重要的交流通道,且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既有自西而东的交流,又有自东而西的交流。北部的森林地带古代居民则相对保守,文化交流较少。

 

西伯利亚自然气候带

俄罗斯青铜时代很多考古学文化研究不够充分,原因在于某些考古学文化只发现居址,某些考古学文化只发现墓葬,同时发现居址和墓葬的考古学文化非常少。莫洛金教授首先从西西伯利亚西边,外乌拉尔地区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开始介绍,他提到现在介绍的考古学文化只是大家公认的考古学文化,实际上可能存在更多。

 

早期金属时代文化分布图

利普卡文化分布于外乌拉尔地区,该墓地所处自然环境较好,与冻土墓类似,有很多有机质材料保存下来。例如,该文化发现了很多木雕动物像,如鸭子和马等。该遗址文化层中还发现很多年代较早的红铜制品,证明该遗址属于早期金属时代。陶器则以尖底器和圜底器为主,陶器上还装饰戳印几何纹。

 

利普卡文化,外乌拉尔地区早期金属时代

与利普卡文化相似的还有阿亚特文化,阿亚特文化与利普卡文化分布范围类似。利普卡文化不但发现居址,还发现了墓葬;该文化发现的金属器很少,大部分都是石器,与本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现石器类似,石器加工技术发达。陶器以尖底器和圜底器为主,陶器上饰三角纹、条带纹。

 

阿亚特文化,外乌拉尔地区早期金属时代

西西伯利亚泰加森林带早期金属时代文化共同特征如下:一,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石器非常相似,包括石叶、刮削器等;二,铜器非常少见,大多是小型的装饰品;三,陶器以尖底器和圜底器为主,表面饰有戳印的几何纹。有一些考古学文化是依靠陶器上的纹饰分出的,例如梳纹陶器共同体。

 

莫洛金教授提到,在西西伯利亚地区不但发现了居址,也发现有墓葬。墓葬既有单人葬,也有多人合葬,其中一座墓葬发现了16人合葬现象。

 

西西伯利亚的乌斯季-塔尔塔斯文化属于早期金属时代考古学文化,该文化发现以墓葬为主,既有单人葬,也有合葬。该文化墓葬中发现小件铜装饰品、大量加工精美的骨器以及木雕人面像。陶器则以平底器为主,表面上饰戳印的几何纹、波浪纹等。

 

西西伯利亚乌斯季塔尔塔斯文化

大岬文化分布于鄂毕河上游,至于该文化年代和分期,尚存诸多争议。巴甫洛夫教授认为,该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基留申教授则认为该文化属于早期金属时代。值得一提的是,该文化遗址并未出土任何金属器,也没有碳-14测年数据。但经过俄罗斯众多学者的论证,根据陶器、石器、骨器等,最终确认该遗址属于早期金属时代。

 

早期金属时代大岬文化

阿凡纳谢沃文化分布范围包括南西伯利亚及新疆地区。虽然阿凡纳谢沃文化遗址发现数量较多,发掘也很多,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阿凡纳谢沃文化早先的材料主要以墓葬为主,但目前也发现了较多遗址。丹尼索瓦洞穴非常著名,该洞穴上层属于阿凡纳谢沃文化。目前比较新的研究成果,是阿尔泰地区发现的一些岩画,可能与阿凡纳谢沃文化相关。莫洛金教授的一名博士生对一处阿凡纳谢沃文化祭台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讲,阿凡纳谢沃文化的青铜器出土较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金银器。

 

西西伯利亚阿凡纳谢沃文化

谈到西西伯利亚青铜时代,那就必须提到塞伊马-图尔宾诺跨文化现象。塞伊马-图尔宾诺跨文化现象的金属制造技术创新具有跨越性,非常发达。莫洛金教授提到,中国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塞伊马-图尔宾诺问题,为此他非常开心。塞伊马-图尔宾诺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包括空首斧、铜矛、铜刀。对此,莫洛金教授认为,新疆、额尔齐斯流域、西西伯利亚地区,除了出土典型的塞伊马-图尔宾诺铜器外,还有人面石杖首、短剑等器物——短剑的起源地应该在哈萨克斯坦东北部,而后向北传播。

 

青铜时代中期,西西伯利亚考古学文化包括塔什科沃文化、克罗哈列夫卡文化、奥迪诺文化、克罗托沃文化、叶鲁尼诺文化、萨穆西文化、奥库涅夫文化、卡拉科尔文化、切木尔切克文化等。其中奥迪诺文化、叶鲁尼诺文化、克罗托沃文化都发现了塞伊马-图尔宾诺文化铜器,这表明这些文化铜器不但受到塞伊马-图尔宾诺影响,而且很可能掌握了塞伊马-图尔宾诺铜器铸造技术。

 

塞伊玛-图尔宾诺跨文化现象(Seima-Turbino Transcultural Phenomenon)

塞伊玛-图尔宾诺铜器

 



此外,西西伯利亚南部还分布有辛塔什塔文化、彼得罗夫卡文化、阿拉库尔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晚克罗托沃(黑湖)文化等。青铜时代晚期则包括阿特雷姆文化、切尔卡斯库里文化、苏兹贡文化、巴尔哈托沃文化、帕霍莫沃文化、伊尔敏文化、附加堆纹陶器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卢加夫文化。莫洛金教授就每个考古学文化进行简单介绍,但由于材料太过丰富,无法一一展开叙述。

 

评议阶段,魏坚教授表示,过去中国与俄罗斯考古学者之间交流较少,两国的学者仅对自己研究熟悉,对对方的材料则基本不了解。现在,随着两国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可前往新西伯利亚参观、交流,这对于研究来讲非常有必要。关于西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国学者需要格外留意,将中国北方地区、南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考古学材料综合梳理研究,才能更好的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问题。

 

青铜时代早中期文化的分布图

魏坚教授还提到最近在内蒙古发现的裕民遗址、四麻沟遗址,张家口的四台遗址、兴隆遗址。这些遗址的年代,距今8400年,与距今8000年左右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相比,文化面貌完全不同;与后来北上的半坡、后岗不同;与东部距今8000年的之字纹、筒形罐、三段式陶器为代表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也有所不同。这个区域很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较早的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裕民遗址的发现,圜底器的出现,与中西伯利亚情况相似。阿拉善地区的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篦点纹陶器、石叶、石核,显示了畜牧业、狩猎、农耕同时存在的现象。此外,中国的考古学者还应探讨一些理论问题,例如农耕向畜牧的转化过程。与此同时,可开拓自己的视野,多了解国外的研究动态,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