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讲座156-3】莫洛金:阿尔泰山区巴兹雷克文化

发布时间:2019-12-06

                    

 

文研讲座156

2019126日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一百五十六期第三场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行,主题为阿尔泰山区巴兹雷克文化。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维亚切斯拉夫莫洛金(Viacheslav I. Molodin)主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主持,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锦绣评议。

 

莫洛金教授在文研院举办的系列讲座第三场系统讲述了阿尔泰山区的巴兹雷克文化。巴兹雷克文化是分布在萨彦-阿尔泰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乌科克高原是巴兹雷克文化遗址较为集中的地区。从行政区划来看,巴兹雷克文化相关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东北、蒙古西北、中国新疆北部也有分布。

 

 

维亚切斯拉夫•莫洛金(Viacheslav I. Molodin)教授

 

本场讲座,莫洛金教授首先梳理了巴兹雷克文化的发现、考古发掘及相关研究历史,随后以典型墓葬为案例,分别从墓葬形制、墓室结构、埋葬方式等角度探讨了巴兹雷克文化墓葬的典型特点,最后详细讲述了墓葬随葬品的类别、性质以及随葬品代表的文化因素。

 

巴兹雷克文化的发现归功于拉德洛夫院士(В.В. Рaдлов),早在19世纪就对巴兹雷克文化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戈列兹诺夫教授(М.П. Грязнов)发掘了巴兹雷克一号大墓。随后,鲁金科教授(С.И. Руденко)发掘了几座巴兹雷克大墓和巴沙达尔墓地(Башадар)。吉谢列夫教授(С.В. Киселев)等学者对巴兹雷克文化墓葬进行了分析研究。库巴列夫教授(В.Д. Кубaрев)发现并研究了俄罗斯境内阿尔泰山南部中小型巴兹雷克墓葬。波罗西玛克教授(Н.В. Полосьмак)主要发掘了乌科克高原巴兹雷克文化墓葬。萨马舍夫教授(З. Самaшeв)发掘并研究了较为典型的巴兹雷克文化墓葬——别列利墓地(Берель),参与此项工作的还有法国的法兰克福院士(Henri-Paul Frankfort)。从2004年开始,莫洛金教授代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与德国考古学院帕尔青格尔教授以及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策温道尔吉教授联合在蒙古国西北部以及乌科克高原地区探索巴兹雷克文化。初步田野调查和勘探之后,俄德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的阿尔泰山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

 

别列利墓地巴兹雷克文化墓葬年代大致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虽然一些学者已经对该文化进行了分期研究,但是并没有形成定论。总体来看,巴兹雷克文化墓葬主体文化因素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该文化晚期阶段可能受到匈奴文化影响。有学者认为,巴兹雷克文化的终结可能和匈奴从南部北上有关,匈奴占据阿尔泰山后,巴兹雷克人群只能继续往北方迁徙,或者与匈奴同化。

 

从形制上看,巴兹雷克文化墓葬可以分为大型墓葬和中小型墓葬两种。虽然巴兹雷克文化墓葬人为破坏严重,但是该文化墓葬一般在地表呈现线状分布,墓葬地表有石块堆砌,墓前存在石砌祭坛遗址。巴兹雷克文化墓葬大多为竖穴土坑墓,墓坑位于中部。墓坑有木框为棺椁,木框大部分是用多条半原木和原木搭建而成,大小不一,木椁椁壁一般有榫卯结构便于上下相接。除了用多条原木搭建成木椁之外,还有用一整木劈为上下两块,中部凿空形成木棺,个别木棺表面有装饰图案:比如巴兹雷克一号墓的木棺上饰有皮革制作的鸟形纹饰,巴沙达尔二号墓的木棺上有凿刻的老虎装饰。莫洛金教授认为,木棺椁大小可能和墓主人身份地位相关,比如一些看似属于平民的墓葬并没有使用棺椁。殉马也是巴兹雷克文化墓葬典型特征,大部分学者认可殉马数量与墓主人地位相关,即墓葬等级越高,殉葬马匹数量越多。

 

巴沙达尔二号墓木棺墓主人一般使用侧身屈肢葬,头部附近放置容器,身旁放置工具武器或装饰用品,部分墓主人身着衣物。其中上卡利金(Верх-Кальджин)二号墓地发现的墓主人内脏被取出,制作成干尸。墓主人留着红色长辫发,右肩有鹿形纹身,研究者认为该纹身图案与西伯利亚地区斯基泰动物纹相似。最初,研究者发现一部分干尸有纹身,一部分没有纹身,并对此现象进行了一些解释。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利用红外线技术发现所有干尸都有纹身,也进一步证明了纹身是巴兹雷克文化普遍现象,包括巴兹雷克二号墓、阿克阿拉哈(Ак-Алаха)三号墓和上卡利金二号墓墓主人身上均有保存较好的纹身。

 

纹身 (阿克阿拉哈3号墓地、上卡利金2号墓地、巴兹雷克2号墓)在巴兹雷克文化的墓葬中,大部分墓主人身着衣物及装饰品入葬。其中,阿克阿拉哈三号墓、上卡利二号墓还有奥隆库林格勒(Олон-Курин-Гол)十号墓等墓葬墓主人的衣服尺寸都比较大,在衣服后部有明显突出的衣摆。研究者根据当地民族志的材料推测,这样的尾摆设计主要是在冬天寒冷的情况下方便席地而坐,充当垫子的功能,也有研究者认为这样的衣摆是为方便骑马而设计。墓葬中的衣物材料都较为珍贵,有些衣服还用马的皮毛进行装饰。比如奥隆库林格勒十号墓中出土的皮袄是用紫貂皮制作而成,内部衬有羊皮。此外,部分墓葬还发现了丝绸制作的衬衣,比如阿克阿拉哈三号墓出现了妇女衬衫,前部100厘米,背部长113厘米,宽80厘米,袖子是单独缝上去的,衬衫下部左右两边缝有下摆,成喇叭状。俄罗斯研究者认为,这些丝绸可能是在印度制作完成的。而林梅村教授对此深表怀疑,认为这些丝绸应为中国制造阿克阿拉哈墓葬中还出土一条裙子,由三块毛料组成,长114厘米,宽超过90厘米,上部和下部使用红色的布,中间间隔以白色布料,并使用细条毛料腰带捆束。

 

巴兹雷克墓葬出土皮袄墓葬还出土有头冠,且大部分是从巴兹雷克大型墓葬中出土的。对此,研究者认为,这样的头冠代表着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头冠使用毛毡制作,冠体及顶部使用木、角、皮革或金属进行装饰,个别头冠使用较为复杂的木雕,雕刻以鹿、山羊等动物形象或者格里芬形象。墓葬中出土的鞋子主要是毡毛制成的靴子,部分鞋面上贴有皮质的花纹,有的在脚腕处用红色布条装饰。此外,墓葬随葬装饰品(如项圈、辫套、耳环等),还有木梳、铜镜、银镜等生活用具出土。

 

巴兹雷克墓葬出土头冠

 

巴兹雷克墓葬出土短剑及剑套        巴兹雷克墓葬出土短剑及剑套

 

巴兹雷克墓葬出土马车(巴兹雷克5号墓)

 

巴兹雷克墓葬出土毛毯

 

巴兹雷克文化墓葬中多随葬兵器,如短剑、刀、剑套、盾牌、箭、弓等,且一般是青铜和铁制品。由于墓葬大多发现于冻土地带,在冻土层的保护之下,部分有机物的随葬物品很好地保存下来,比如与短剑配套使用的毛皮剑套、与戈共存的木柄等。其中,出土盾牌是用树枝、皮革或者直接用木头制成。大多数的墓葬中都出土木案,有些木案上会放置羊肉,甚至保留刀刻的遗痕。墓葬中也出现了大量马具,比如马衔、马镳、马面饰、马笼头扣饰等。铁质马具较多,马具的装饰也非常精美。在巴兹雷克五号墓中出现了较为完整的马车,研究者认为,这个马车表明了巴兹雷克文化群体当时与中国的关系往来。墓葬中出土的毛毯也值得关注,根据纹饰和制造技术,研究者认为应是近东地区制作的毛毯。上述现象均表明,巴兹雷克文化群体对外交流广泛,同中国、印度、西亚等国家或区域的交流纷纷呈现在墓葬随葬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