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论坛06】作为“同时代史”的中国革命 ——木山英雄《人歌人哭大旗前》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6-10-23


2016年10月23日,“作为‘同时代史’的中国革命——木山英雄《人歌人哭大旗前》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行。该书作者、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木山英雄先生与国内外十余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与会。数十位博士生与青年学者到场参加。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教授主持。

木山英雄先生为日本著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日本一桥大学荣誉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其《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木山英雄中国文学思想论集》与《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两部著作在中国出版时,都曾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并在北京大学举行专题研讨会。《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是其在中国出版的第三部著作,于2016年由三联书店推出。该书通过讨论毛泽东、柳亚子、胡风、聂绀弩、扬帆、潘汉年、李锐、郑超麟、杨宪益、黄苗子、荒芜、启功与沈祖棻等十余位诗人的旧体诗作,考察了“中国革命”在展开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困惑,以及蕴藉的韧性生机。作为继竹内好之后的日本第二代鲁迅研究学者中的重要代表,木山英雄在该书中贯彻了其对于革命中国的热忱关注与深致思考。而该书也被日本著名中国文学研究专家中岛长文认为是“矗立在超越了战后日本鲁迅研究的新境地上的一座丰碑”。

在木山英雄先生访问北大期间文研院已于10月15日举行了“游离与独在——木山英雄学术思想研讨会”,系统讨论了木山英雄先生的学术思想。此次“作为‘同时代史’的中国革命——木山英雄《人歌人哭大旗前》研讨会”则专门讨论了木山英雄先生的这部最新著作,延续了其与北京大学的学术交谊。

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进行。在上半场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十四位博士生与青年学者就各自在阅读《人歌人哭大旗前》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及困惑向木山英雄先生提问。这些问题涉及该书的选题与取材、毛泽东诗词独特的美学风格及接受效果、如何理解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知识谱系与情感结构、聂绀弩与胡风的聚散离合、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在中国诗史中的位置与贡献、建构一种“共和国诗学”是否可能、“以诗诠诗”的研究方法的利弊得失以及木山英雄与丸山昇等同代日本学者的趣味异同等话题展开。木山英雄先生对于大家的提问均做出了详尽而生动的回答。

在下半场中,十余位与会学者依次发言,评价了《人歌人哭大旗前》的学术成就,同时就该书涉及的相关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首先发言。他结合上半场中十四位博士生与青年学者的提问,提出了在木山英雄先生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的两个方向。一是在追踪该书涉及的“右派”、“反党”与“反革命”诗人的旧体诗作的同时,也要关注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家的旧体诗作。在他看来,对于这两种旧体诗词写作模式及其互动关系的考察分析,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学术课题。二是毛泽东时代构成了继晚清与1940年代之后的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旧体诗词创作的第三个高峰。钱理群教授结合自己编注二十世纪诗词注评的经验,提出了应当以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与更为开放的学术态度包纳旧体诗词进入文学史叙述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孙歌研究员把木山英雄先生比喻为“日本现代中国学家里的一块很硬的骨头”,指在其学术文章背后具有一种十分坚硬的思想质地。她认为木山英雄先生很难被纳入既有的学术分类方式中进行定位,因为他代表了一种别样的富有政治含量的文学与学术姿态。在木山英雄先生那里,文学更多地与时代感觉及历史感觉相连,而这些感觉层面上的思考与表达又恰好构成了一种并不使用惯常的思想与政治语汇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政治。孙歌研究员指出这是一种在当下学界普遍缺失但却十分重要的理论视野。

《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陈徒手从“二十世纪革命政治和思想变迁史”的意义上肯定了《人歌人哭大旗前》的学术价值。他认为该书不是普通的旧体诗词研究著作,木山英雄先生的关切主要在于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中呈现与理解的中国革命的复杂面向。他以自身长期采访胡风后人与杨宪益的经历为例,介绍了书中涉及的部分知识分子在1949年以后历次转折关头的思想动向,证明了木山英雄先生通过旧体诗作所做的分析切中肯綮。他表彰木山英雄先生以一位日本知识分子的身份完成此项工作,精神令人感动。

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介绍了其与木山英雄先生的学术交往。同孙歌研究员的观点一样,她也认为木山英雄先生并未放弃自己的政治关怀。她特别强调在“游离与独在”的学术姿态之外,木山英雄先生对于日本左翼运动一直具有深切同情与直接支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季剑青研究员将木山英雄先生的学术个性概括为“将问题经验化”,亦即通过贴合对象的方式,不断与重大的理论问题及历史问题“短兵相接”,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必要的感情投入与“设身处地”式的观察及思考方式。而《人歌人哭大旗前》便正是木山英雄先生这一学术个性的集中体现。他认为,木山英雄先生在研究时并没有一个先在的理论框架,相反,他是直接从文本笺释着手,经由相当细致的文本解读带出自己对于研究对象的理解,进而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同时,在季剑青看来,该书除去方法层面上的示范意义之外,也是一次突破通行的现代“文学”观念的成功尝试。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丽华副教授认为《人歌人哭大旗前》的研究方法与中国的诗史传统相关,是对钱谦益与陈寅恪等人的述学方式的承继。同时,她还指出该书选择旧体诗词作为学术对象,讨论的正是在无法自由表达的境况中如何自由表达的问题。这对于突破现代“文学”观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袁一丹副教授在发言中谈及木山英雄先生的三部著作对于自己学术思路的影响。她主张在理解木山英雄先生的学术思想时,除去“游离与独在”,还应当关注其“卷入”的面向。而对于其学术理路,她引用木山英雄先生的“读书经验的语言化”一说加以概括。她认为木山英雄先生能够将“研究”还原为“读书”,从而突破了既有的学科界限,直面研究对象;在进行表达时,也能够不凭借任何现成的概念工具,以反学术文体的方式,将自身语言的逻辑转化成为一种论理的逻辑。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人歌人哭大旗前》与其说是一部“诗史”,不如说是一部“心史”。与木山英雄先生选取的研究对象相比,更能代表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创作成就的是沈曾植、陈三立、王国维与郑孝胥等人。《人歌人哭大旗前》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文学史,而是在于思想史,特别是与中国革命问题相关的思想史。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木山英雄先生为参照,继续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三种可能性。一是革命本身对于艺术形式的破坏与改造,从正反两方面总结“革命如何内在于文学”的经验与教训;二是在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写作实践中,具有宗法唐宋与致力打油两种传统,前者以1940年代知识分子的创作为代表,后者则是周作人以及1949年以后的知识分子在写作旧体诗词时的主要选择,两种传统必须区别论述,同时合而观之;三是“打油诗”与“杂文”的关系值得认真研究,“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有很多虽然形式上是“诗”,但发挥的其实却是“杂文”的功能,所以不能单纯从旧体诗词的脉络中讨论相关问题,必须考虑不同文类之间的对话关系与合并现象。

王风教授在主持时也提到了对于《人歌人哭大旗前》的评价。此外,日本一桥大学荣誉教授坂元弘子先生、鲁迅博物馆王得后研究员、姚锡佩研究员、北京大学高远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京华研究员、贺照田副研究员以及三联书店编辑叶彤先生等学者也出席了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