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第七期邀访学者寻访燕园古迹

发布时间:2019-10-31

10月30日下午,文研院邀访学者在历史学系何晋教授的带领下寻访北大校园中的燕园古迹。第七期邀访学者、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中研院院士王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李放春、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田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黄盈盈、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室副研究员姜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路国权、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吴雅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副教授肖铁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姚达兑、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台湾成功大学教授刘静贞参加活动。

 

文研院访问学者寻访燕园古迹

 

何晋教授以静园为起点,向学者们详细讲解了现存的、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文物。静园草坪东西两侧的庭院,曾是当年燕大的女生宿舍,部分女教师也居住在这里。现在共有六院,但燕大时期只建有一、二、三、四院,即今天的一、二、四、五院,三、六院是1952年增建的。六院之中,二院、四院、五院曾是北大历史系、哲学系、中文系的办公场所,是北大的文脉聚集之地。在此,何教授还介绍了位于草坪北部东北角、西北角的“杭爱碑”。杭爱是清朝康熙时的功臣,在清兵进攻吴三桂叛乱期间督运粮饷,功劳甚大。此碑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

 

何晋教授

 

静园、第二体育馆、南北阁、俄文楼形成了燕园内的南北次轴线,属于燕京大学的女校所在范围,燕大当时虽是男女同校,但在校园区域的规划和设计上,还是有所区分。何教授向学者们介绍了俄文楼楼角处的一块奠基石,所书时间为“1922”。1921-1926年,燕京大学的校园及建筑由美国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设计建造,外形设计突出了中国建筑样式的特色,但内部均为现代化设置,司徒雷登认为这象征着中华文明和现代知识的结合。1926年6月,燕大开始迁入新校园,1929年10月1日,燕大在燕园举行了校舍落成典礼。

 

接下来,何教授带领学者们来到临湖轩。临湖轩所在之处,原本是清代和珅淑春园中所筑“临风待月楼”,后被毁。燕大时期,临湖轩被捐助者指定用作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住所,但司徒雷登并不将之视作自己的私宅,而是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接待宾客,举办茶会等。著名作家冰心女士的婚礼就在此举办,“临湖轩”之名也是冰心女士所取。

 

 

何教授还依次讲解了办公楼、西校门、华表、校友桥等建筑。寻访活动结束后,学者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姜南老师虽然之前对校园非常熟悉,但没有注意到的细还有很多。而且之前对于校园历史的了解比较碎片化,现在终于串联起来了。她还表示此时作为访问学者重游北大,倾听燕大的人和事,更能感受到彼时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以及对学人对教育和学术的质朴追求。姚达兑老师表示,他此次作为访问学者来到北大,也曾多次观览这美丽的校园,但还是会错过一些古物或细节,此次寻访和讲解能让自己体认到这个校园的历史感和纵深感,也给自己的学术研究带来些许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