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第一届“普隐人文学术奖”公布获奖名单,四位文研邀访学者获奖

发布时间:2017-10-20

【按语】近日,旨在奖掖青年学者的首届“普隐人文学术奖”公布获奖名单,在五位获奖人中,有四位为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其中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童岭(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为文研院第二期访问学者;胡鸿(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副教授)、林晓光(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为第三期访问学者,目前正在文研院开展驻访研究。普隐人文学术奖由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普隐教育文化中心联合颁发,由主办方邀请相关学者提名,根据提名数严格排名选出。普隐人文学术奖设在浙江大学,奖励的研究领域包括历史、文学、宗教、艺术与考古等基础人文学科。每年奖励五本专著,作者年龄不超过40岁。

 

以下是具体获奖名录:

1、陈粟裕《从于阗到敦煌:以唐宋时期图像的东传为中心》,方志出版社,2014年。

 

微信图片_20171020101956.jpg

 

于阗踞丝路要道,为文化重镇,在佛教思想传播与艺术样式创造方面久负盛名,见诸史籍。然而实物遗存所限,其在现代学术视野中仍难免雾里看花之感。陈粟裕博士紧扣于阗文化东向发展路线上至关重要的节点——敦煌,综合运用视觉图像及其题记、出土文书、史籍等材料,识读现存图像,探寻艺术背后的宗教信仰的面貌与特征,阐释伴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密切关系而在敦煌大量出现的特定题材的美术作品。在全面梳理其中于阗元素的同时,对敦煌地区石窟壁画中的于阗瑞像、于阗八大守护神等的专题考论尤见功力,缜密可信。

 

该书为西域佛教图像学研究方面新见的重要成果,为进一步认知中世精神世界、民族关系、文化融合与建构做出独到的贡献。

                         

——廖旸(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2、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微信图片_20171020102002.jpg

 

《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一书,从政治体发育程度的角度,讨论先秦华夏族形成、秦汉帝国时期成型的“四夷”观及“华夏网络”对非华夏族群的整合作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非华夏族群华夏化的实态等问题,视角新颖,对于传统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具有很好的启示与纠偏作用。全书既有大写意的综合分析,也有独具匠心的细节考订。书中对“夏”本是“西土之人”一意的勾稽、对星座分野观念变化与华夷秩序的讨论、对北魏前期实行“爵本位”之制及背景的推测,以及对汉唐间史书中“四夷传”结构形成的分析,都很有见地。附录中关于中国南方之“江”越过北方之“河”影响及于东北的政治文化考察,更显示出作者不可多得的学术机敏。全书文字清新可读,尤为可贵。

 

——何德章(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3、林晓光《王融与永明时代——南朝贵族及贵族文学的个案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微信图片_20171020102008.jpg

 

在这部著作中,晓光的多年积学得到了较为集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他基于对中古史料文献的谙熟而形成的对当时历史状况的深入体察,没有这层功夫,永明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王融形象不可能勾勒得如此生动入微;可以看到他对中古文学文本的精细读解,对文本背后的书写成规、知识素养、仪式背景等的真切把握,没有这一能力,进入中古时代的文学世界完全没有可能。这中间,晓光留学东瀛前后所承受的彼邦学术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无论是关于王融和永明时代政治文化的具体分析讨论,还是在整体的构架上承受内藤湖南、宫崎市定以下诸多大师关于六朝贵族社会论之影响,斑斑可睹。

 

我始终以为,如果期望历史地把握六朝文学必须连贯地观照政治、家族、信仰和文学这几个方面。晓光的王融研究,便是在六朝贵族社会论的历史规范下,大致涉及了这些维度的考察。我相信晓光所完成的王融与永明时代的个案研究,是可以有广阔的推展空间的。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4、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微信图片_20171020102012.jpg

 

本书对魏晋之际的政治过程有细腻而深入的分析,对于错综复杂的政治人事关系做了梳理,让读者能够在政治过程的细微之处,看清楚事件的原貌,力图还原出真相来。一旦这些问题辨析清楚了,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提炼及评说,会让人领略到以往未曾想到的新的魏晋史。

 

                                                                ——韩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5、童岭《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研究》,中华书局,2017年。

 

微信图片_20171020102016.jpg

 

中国中古文献研究者,经常面对文献不足征的尴尬,而经历从写本到刊本的演变之后,传世文献文本亦多有不足据者。值得庆幸的是,东瀛日本自汉魏以降,不断引入中土文物文献,大量汉籍以钞本形式流传,而且保存了刻本时代之前的文本面貌。对于此项珍贵文献,中国学者虽有关注,然发掘利用尚远远不够。童岭教授大著以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置于中古经典学术背景以及现代学术史的观照之下,不仅学术视野开阔,而且切入角度新颖,诸如“钞”与“写”的辨析,江南经学义疏、讲疏的考察等,多发前人所未发,颇具研究示范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既有基于文献辑佚、校勘的考据之学,又有东亚文明交流视野下的个案综合分析,在在可见著者的古典文献功底和现代理论素养。

 

                                                           ——刘玉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普隐人文学术奖”说明

为鼓励和支持人文研究领域的年青学人,促进学术交流和进步,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和普隐教育文化中心联合颁发此奖。

普隐人文学术奖设在浙江大学,奖励的研究领域包括历史、文学、宗教、艺术与考古等基础人文学科。每年奖励五本专著,作者年龄不超过40岁。

普隐人文奖不实行申请制和项目制,每年由相关领域学术同仁投票选出。

“普隐人文学术奖”遴选委员:陈志坚、冯国栋、冯培红、何善蒙、孙英刚                       

 

(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网“私家历史”版,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