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访问北大文研院

发布时间:2017-10-25


    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文研院”)的邀,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于2017年10月7日至22日访问北京大学,开展讲学交流。作为文研院的特邀访问教授,葛兆光教授在访问期间主讲两场文研讲座,并参与了主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讨论‘何为中国’的文研论坛,与来自北大校内外的学者、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HE2A8769_副本

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

 

    葛兆光,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同时担任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葛兆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10世纪》(19952006)。近年来的主要著作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燕行文献札记》(2014)、《何为中国:疆域、民族、文化与历史》(2014)、《历史中国的内与外:有关“中国”与“周边”概念的再澄清》(2017)。曾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1988)、第一届“长江读书奖2000)、第一届Princeton Global Scholar2009)、第三届 Paju Book Award(韩国,2014)、第26届“アジア·太平洋”大奖(日本,2014)、第8届“香港书奖”(香港,2015)、第三届“思勉原创奖”(2015)等。

 

    1010日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五十五期第一场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蒙古时代之后的东亚——以朝鲜通信使文献为例”。葛兆光教授主讲,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文研院学术委员袁明主持,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出席讲座。

 

HE2A9143_副本_副本

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为葛兆光教授颁发特邀访问教授聘书

 

    讲座中,葛兆光教授首先介绍了历史上两个著名的过渡时期——中古与近世之间的过渡期(唐宋之间)和帝制时代到共和时代的过渡期(晚清民初时期),继而提出蒙古时代之后的1368-1420年,对于东亚而言也是一个历史上的过渡时期,以此明确了朝鲜通信使文献的背景。随后,他详细介绍了朝鲜通信使汉文文献的史料价值,指出朝鲜作为14-19世纪唯一与日本有邦交关系的国家,在中、日之间既起到了沟通作用,也产生了阻隔。另外,作为历史资料,通信使文献可被视作政治、文化与经济“情报”。作为思想史与文化史的资料,它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东亚各国文化之间的认同与竞赛。继而,葛教授将目光拉远,回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现代转型,并概括为:时间变短、空间放大、史料增多、问题复杂。最后,葛教授总结出四种在历史研究中易被遗忘的历史类型,即被删除和遗忘的历史、被想象的历史、没有发生过的历史、不在场的历史。他指出,不在场的历史亦可以研究,不在场也可能是隐含的在场。在1415世纪以后,东亚三国开始出现了自尊独立、文化较量的现象——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结束了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笼罩一切的局面。

    10月12日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五十五期第二场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朝贡与认同——从1790年安南使团赴热河为乾隆祝寿说起”。葛兆光教授主讲,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孝聪教授、欧阳哲生教授、中文系张鸣教授、外国语学院法语系董强教授,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李开元教授等出席讲座。

 

20171012葛兆光 (187)_副本

文研讲座“朝贡与认同——从1790年安南使团赴热河为乾隆祝寿说起”

 

    讲座中,葛兆光教授从1790年安南使团赴热河为乾隆祝寿说起,通过“朝鲜燕行使者的观察与诧异”、“安南国王来朝”、“黎阮嬗代”、“万寿节庆典上的安南使团”、“冕旒衣冠:政治承认与文化认同”五部分内容,深入分析了乾隆祝寿庆典上安南君臣“易服色”事件的细节及其政治意义。他由该个案指出,目前学界对朝贡体系的研究发生新的变化:一是注意到朝贡制度与朝贡行为存在差异,即不再把历史文献中的朝贡制度,当作区域内各国的交往现实。二是研究朝贡体系,不能只依靠汉文文献,还应当包括越南、朝鲜等他国文献,并以对方视角作为补充。三是充分意识到朝贡体系的复杂性,改变原有的捆绑式研究方法,并将政治、经济、文化区分开来单独研究。

    1018日下午,“北大文研论坛”第五十三期在北京大学二教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举行,主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讨论‘何为中国’”。葛兆光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主持,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院研究员陆建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文研院邀访学者陈波出席并参与讨论。

 

HE2A8759_副本

文研论坛“今天我们为什么讨论何为中国”

 

    “何为中国”的题目来自于葛兆光教授所做的研究。作为论坛引言人,葛教授首先发言。学界开始讨论中国,这就使得中国本来不被视作问题,现在变成了问题。过去我们习以为常地使用“中国”,在书写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通史时,我们讨论更多的是什么是文学史、哲学史和历史,并不讨论为什么它是中国的。当中国成为问题以后,有三方面问题的凸显使我们不得不讨论中国的概念,分别是中国内部的差异性、中国和周边的关系以及中国和国际秩序的关系。回顾历史,发现历史上有三个时代热衷于讨论“何为中国”,分别是北宋、晚清民初以及现在。而这三个时代的共同点在于,在这些时代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迫使中国不得不自我重新界定。葛教授认为讨论中国需要涉及五个关键词,即疆域和领土、民族和族群、宗教信仰、国家、认同。讨论何为中国,不仅涉及对中国的重新定位,也是讨论在什么基础上认同,涉及历史学研究的具体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171024170328_副本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访问,葛兆光教授通过讲座、论坛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与校内外学者、学生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学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