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2019年春季学期学术活动全面开启

发布时间:2019-03-21

    早春时节,玉兰吐蕊。新学期伊始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文研院”)迎来了新一期驻访学人,各项学术活动也正式拉开帷幕。文研院围绕“早期中国与中华文明”、“族群凝聚与国家秩序”、“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西学在中国”、“多文明互动与比较”、“艺术与人文”、“科技与人文”之核心议题,自3月1日起已举办文研讲座、邀访学者论坛、文研读书、读书会等10余场学术活动,并与相关院系联合开设“文研课程”2门,得到了校内外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

 

文研讲座

 

3月1日,本学期首场“北大文研讲座”(总第111期)在二体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前校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林建华主讲题为“中国大学教育——反思与未来讲座讲座中,林建华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历史。虽在清朝末年已建立有国立大学,但现代大学在中国真正地兴起则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那时,一批学者被返聘回国任教,大学的学科体系也得到初步建立。三十年代是中国大学教育平稳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侵华战争并没有阻滞中国大学的发展——西南联大与浙江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很高。五十年代初,许多综合性大学在院系调整的浪潮下变成了专业型院校。九十年代初期,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则带来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低谷。过去二十年是北大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教师队伍水准高,学术研究水准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攀升。随后他对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反思古代相比,中国的教育观念发生许多变化,从“学而优则仕”到蔡元培校长在北大就职讲演中提出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五十年代在国家工业化的背景下则产生了批判“通才教育”的工具主义思潮。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基于“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进行改革而在今天,北大提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多样化的本科教育体系。林教授基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对大学教育,尤其是北大教育的未来进行展望,指出大学的核心是人,而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核心的使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是激发院系、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最后,林教授指出,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一流”是一个外在的标准,“伟大”则靠的是品格——既要有平静如水的学术环境,也要对社会、国家与世界抱有激情似火的责任感。

 

林建华教授.jpg

北京大学前校长、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林建华发表演讲

 

3月14日,由文研院发起和组织的“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拉开本学期第一讲,该讲座自2018年秋季开始以来,受到学界在校师生的高度关注文研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担任主讲人,报告题目为“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朝信息渠道研究为例”。她君主与臣僚、禁中与外朝、朝廷与地方等不同角度,介绍宋朝的官方信息渠道并以相关研究为例,讨论中古政治制度的活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是文研院汇聚海内外从事制度研究的一流学者推出的系列讲座自2018年秋季学期起,已有北大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清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侯旭东、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雪光和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院士邢义田四位学者从政治史、史学史、政治运作等角度做了精彩的发表,从不同学科的视野集中讨论了古今中外的制度及制度研究的理论方法。本学期,来自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周黎安、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志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应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世定也将陆续登上讲台。

 

HP5A4088_副本.jpg

文研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与讲座评议人热烈讨论

 

  

文研课程

    “文研课程”是文研院联合相关院系,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北大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专题课程,本学期共开设2门。

    35日,由文研院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开设的“伊朗考古:从旧石器时代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课程在红五楼5211开课。文研院2019年春季访问教授、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Hassan Fazeli Nashli(哈桑法兹里纳什里)教授担任授课人。课程共14次课,内容包括介绍伊朗的概况和环境,系统介绍旧石器时代至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考古学研究现状与基本认识,涉及当地最早的人类与其文化、农业的出现与扩散、城市与文明社会的发展等重大问题。纳什里教授期望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等院系的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掌握伊朗考古学发展现状、早期历史等知识。

    同日,由文研院与北大历史学系联合开设的“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与审音勘同”在静园二院开课。文研院2019年春季特邀访问教授、著名元史专家刘迎胜担任授课人。该课程共8次课,内容主要涉及世界史视野下的蒙元史研究、蒙元史研究中的多元文化与多语种文献比较视角、西域南海与中国周边地区研究,以及审音勘同法的基本原则与应用等内容,历史学系等院系的本科生、研究生积极选课,并在课上学有所得。

 

邀访学者论坛

本学期,文研院迎来了新一期的邀访学者,包括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迎胜、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日本爱媛大学教授藤田胜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尹吉男、韩国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赵京兰、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哈桑•法兹里•纳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教授秦 玲子、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冯培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熊春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邱源媛、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狄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少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黄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鲁家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马孟龙、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袁剑、南京大学文学院讲师于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妍杰。驻访期间,邀访学者轮流就正在研究中的题目发表报告,并与其它学者展开跨学科间的探讨和交流3月5日,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袁剑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进行了本学期首场邀访学者论坛题目为“边疆思想史:理解中国及其时空构成的一种可能路径”。3月12日,访问学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鲁家亮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进行了邀访学者论坛,题目为“墨钩与墨横——秦汉简牍文献中对标识符号的记录与使用”。

 

1A0A3530.JPG

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为访问学者袁剑副教授颁发聘书

 

文研读书

    “文研读书”是文研院常规学术活动,旨在以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代表性的优秀学术著作为中心,加以研讨,希望在厘清学术传承的同时,深化议题,延伸讨论。3月16日,本学期首场“北大文研读书”(总第15期)在静园二院208室举行,主题为“毕加索与立体主义——《毕加索传》研读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沈语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汪瑞、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邹建林、台湾资深出版人吴兴文参与研讨。

 

【20190316】毕加索-S.png

“北大文研读书15”

毕加索与立体主义——《毕加索传》研读会海报

 

系列读书会

自创建之初,文研院就以“涵育学术,激活思想”为宗旨,支持以沉潜、深耕为特点的学术研究和深度讨论,努力为之创造平台,提供土壤。其中,文研院积极支持邀访学者或校内外部分学者在院内开设读书会,由指导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整理书籍文献,研讨理论方法。这一形式不仅对传承学脉、扶助青年学子成长大有裨益,也吸引了学人的积极参加,有效地促进了中外学术共同体建设。本学期,文研院继续支持系列读书会活动,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叶少勇副教授的“释读原民族宫藏梵文写本第62号”读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陈志远助理研究员《续高僧传》研读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华喆副教授的“《仪礼》读书会,以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熊春文教授的《古代诸文明的农业社会学》读书会”。

 

HE2A3642.JPG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华喆副教授的“《仪礼》读书会现场

 

    接下来,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研院将在赛克勒博物馆举办题为“新文明的曙光——五四前后的北大学人群像”的专题展览,并于3月30日举办题为“五四与现代中国”的学术论坛。同时,“书志学与书籍史系列”、“菊生学术论坛”、“文研纪念”等学术活动也将陆续开启。文研院将继续秉承“涵育学术、激活思想”的宗旨,凝聚多方学术精华,探索学科之基本原理及前沿领域,促进与海内外学界的深度交流,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为知识积累和思想创新提供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