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素质教育的迷思:跨越概念之争与实践鸿沟

发布时间:2020-06-11

“文研论坛”是文研院特色的学术项目。三年多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的交流,鼓励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加入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诸多核心议题的讨论之中,从而激发学术发展的潜在活力。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我们将依托文研院的微信公众号,重启思想对话与交锋,特开辟“云端论坛”栏目,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文研院长期以来致力推动的跨学科交流,呈现给关注文研院的朋友们。


第五期“云端论坛”主题为“素质教育的迷思:跨越概念之争与实践鸿沟”,将以直播形式于6月11日(周四)上午10时在线上开展,敬请关注。




【内容简介】


素质教育之名,在1990年代慢慢形成,起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回应的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经典两难,即基础性和预备性。它是中国人对“好的教育”的愿望的最简练、最适切的合法表述。然而,在升学预备单极突飞猛进之时,基础性渐被弱化。美好的愿景如何落实为一个学校之内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塞满了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实施对象的理念愿望和实操步骤。教育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奠基性的领域,其复杂性是天然的甚至不言而喻。当教育被某一种思潮、某一种观念所主导和支配时,其被抛弃和否定的部分更需要我们去反思,也需要我们重新发问:何为素质?何为教育?素质教育实施引发了哪些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争议?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论争已然持续近20年,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载体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亦是充满争议,然而在众多论述中我们最没有听到、最容易忽视的声音则是改革中主体教师和学生。从教师专业主体解放来看,素质教育改革所倡导教师赋权从很大程度上并未实现,“防范教师”的课程仍是主流;从学生学习主体解放来看,素质教育改革所设想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究竟实现了多少依旧存疑。症结仍是在于素质教育改革试图用自上而下、管理主义的方式来推进,无疑会陷入一种逻辑上吊诡。在社会选拔机制盛行、政府治理尚未健全的大环境下,企以透过课程改革来达成对教育体制的撬动,难免力不从心。


在理论层面,素质教育并不是被谈得太多,而是谈得太少。这个概念长期以来被禁锢在了与“应试教育“对立之中,尽显疲态。素质教育应该是什么?如果把素质教育置于中国文教传统、大学通识教育和中国教育整体结构之下来观察,或许能得到一些别开生面的启迪。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实践更是个经济问题。素质教育与特定地区、学校和家庭的经济基础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三位讲者将从不同的视角辨析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并就各方的观点从概念之争和实践鸿沟等方面展开质疑和讨论。




【学者简介】




林小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质性研究中心主任,文研院未名学者讲座主讲人。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质性研究、教师教育。代表作有《教育政策变迁中的策略空间》、《分析归纳法和连续比较法:质性研究的两种路径探析》、《促进大学教师的卓越教学:从行为主义走向反思性认可》、《素质教育20年:竞争性表现主义的支配及反思》等。



宋萑,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质性研究。



陆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复旦教育论坛》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大学的教与学、国家教育政策。出版专著《教养与文明——日本通识教育小史》。


【观看方式】


本次论坛将于6月11日(周四)10时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直播,观众可通过点击下方链接进入直播室收看,我们期待与您在“云端”相见。


直播链接:

https://meeting.tencent.com/l/nWekxXpz4UK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