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刘云杉:直面成长——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国家精英”

发布时间:2020-07-12

今春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挑战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一直在不断探索组织学术活动的新方式,希望学术的讨论不因疫情所造成的“隔离”状态而中断,更希望在此特殊时期将学者的声音传递出去。延续此前三年中的积累,文研院将在2020年6-12月陆续推出“质性研究:重塑中国社会科学的想象力”系列讲座,邀请来自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名学者发表观点。


该系列的第二讲,主题为“直面成长: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国家精英’”,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李猛教授担任评议。讲座视频将于7月3日(本周五)通过公众号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文研讲座169·“质性研究”系列】直面成长——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国家精英”


“别人家的孩子”既是日常的用语,也是学术的隐喻,它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已经成为过去时,“教育改变命运”后的阶梯意象寓示社会共同体趋于瓦解,教育场域变为高度竞争与利益冲突的角逐场。研究聚焦于高竞争下的优胜者,在持续五年的、200余个本科毕业生访谈的基础上,讲述他们成功的代价和成长的困难。


将北大作为“想象力终点”的学生,从高竞争的应试训练中走出来,如何面对自由学习所构成的巨大挑战?如何在自由中慢慢习得自主探索的能力?在“状元”扎堆的地方,“拔尖”的压力带来持续的焦虑,他们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这些足够聪明的年轻人,熟知赛道的规则,但是否有勇气走出舒适区,探索赛手之外的人生可能?在学业、学工、社团、实习各项活动中“打卡”,积攒履历的“斜杠青年”,能否确立“有所不为”的内在坚定性?


在成功的压力下,这一群“别人家的孩子”能否真正直面成长?他们能面向未知,置身不确定性之中,从事开拓型的工作?还是陷入高度竞争所带来的“内卷化”之中,谨小慎微,在熟悉的领域里,规行矩步,不犯任何错误,不留一丝瑕疵,力争各项指标的优秀,成为高效、可靠的执行者?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创新者“竞优”,追随者“竞次”:我们精挑细选、严格培养的未来“国家精英”究竟在做什么选择?


在他们身上,我们认识制度,也认识中国。他们能走多远,我们的国家就能走多远。



【主讲人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研院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社会学、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代表作有《学校生活社会学》、《从启蒙者到专业人》、《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自由的限度:再认识教育的正当性》等。



【评议人】


李猛,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文研院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伦理学、古希腊哲学、早期现代哲学、社会理论。主要代表论著有《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一个存在的解释》、《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