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是在社会学与经济学互动中发展的学科。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两门学科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互相借鉴、互相推动而又因革损益的关系。张静教授在引言中谈到,最近社会学与经济学各自呈现出新的特点,而经济社会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规范,则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在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
接着,他分别从两条路径的特点、方法、经验以及利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讲解。他认为,路径Ⅰ的制度研究,承继于美国老制度主义者的研究传统,其基本特点是外生给定制度环境,考察由制度环境决定的组织与个人的行为。在制度环境中,可以不仅包含由国家强力建构的所谓正式制度,也包含习俗、禁忌等所谓非正式规范。
他例举三项经验研究进行说明。第一,“集体产权”的纵向排他软化及产权分析的三维框架结构研究。区别于法定与想象的视角,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来界定集体所有制,即可总结出集体产权的“占有三维度”,包括占有的排他性方位、占有方式选择的范围、占有的时限。将层级结构、排他的硬度概念引入,即可发现镶嵌在层级结构中的乡镇企业具有的纵向排他软化特征。
第二,同产不同权与差权租。所谓“同产不同权”,是指在非经个人间有限授权的条件下,不同主体掌握同样的资产时拥有不同的权利。在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房产在不同主体手中拥有不同权利因而带来收益上的极大差异。同样的土地,在乡村集体手中和在政府或国有机构手中,权利和收益完全不同,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也由此引发。
第三,关联博弈与无效规定。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投资决策为例,根据条文规定,基金会主任的投资决策权包含对上级的拒绝权。独立的决策博弈表明此种规定是可行的。但是,在等级结构的制度环境下,如果将投资决策嵌套在等级博弈中,可以发现规定只是一纸空文,常常不能实施。
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路径Ⅰ对于固定的制度结构研究是有效的,但对于制度变迁、相互作用的群体间遵循不同规范、制度环境不确定下的预先判断却缺乏解释力,甚至会产生偏差。制度不等于文本和条例,制度是在互动与运行中形成的。
路径Ⅱ的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是在同时吸取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分析要素后形成的。一方面,它吸取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制度演化分析中将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处理的视角,但是,经济交易成本并非一定是制度运行中的唯一或必要的因素,因此社会经济学既肯定基于资源获取的利益互动在制度形成和变迁中的作用,同时也注意到这些分析中存在的功能主义解释的弊端和机制不清的问题。另一方面,它从社会学吸取有限社会化及与此相联系的内化规范差异的假定,其基本认识逻辑是——行动者携带不同的规范进行互动,肯定“有差异的规范”在制度形成和变迁中的作用。
刘世定教授强调,制度形成于双重均衡处,即在以物质资源的获取为目标的利益互动和以不同行为者携带不同社会规范的双重规范互动中考察制度的形成、变迁及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接下来,他从四个方面对路径Ⅱ的经验与理论研究进行例举与阐释。
从社会认可的角度看,路径Ⅰ事实上假定了社会成员一致认可的制度环境的存在。而在路径Ⅱ看来,制度的不完整性(即未得到社会成员的一致认可)并非例外现象,即从利益和规范的双重互动中内生地理解制度,因而特别强调制度(规则)存在于社会共识中,未得到社会认可的条规不是制度。进而,在政策变通与制度变迁、乡镇企业发展和变迁中的认知产权、城中村改造中的制度认知冲突与共识研究中或许可以发现,不同的认可机制导致制度的实施成本、实施状态存在差异。产权不仅仅是法律概念,也是社会规范与社会认同问题。
从互动的主体和方式来看,路径Ⅱ的一个基本关注点是,当事者携带不同规范互动时,协议(制度)如何内生形成。刘世定教授认为,这是制度研究的难点。以土地纠纷及平息方式研究为例,在具体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准则、多种方式,且至少存在四种影响土地规则变动的要素——国家政策、村干部决策、集体意愿、当事人约定。基于以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想模型,即政治和法律活动已分化模型和政治和法律活动未分化模型。不论在哪个模型中,不同规范的互动都存在,只不过互动的领域、表现不同。
从互动的公平性角度而言,路径Ⅱ将社会公平放到当事者的利益—规范双重互动的视角下来理解,而不是研究者秉持的外在评价标准。以承包地调整中村民间的公平互动为例,村民间的公平互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村民要同时考虑到短期、长期利益,讲利又讲义。在“有限不确定性”的帷幕下,不同公平规范的互动意义凸显出来。在“公平”互动中,部分是利益互动的投射,部分是内化规范的相互展现,部分是规范性说服。
从互动的矛盾与转换角度来看,路径Ⅱ注意到,当事者在互动中同时认可两类相互矛盾的准则,并依情境选择性地实施。例如,在企业双重税制中,形成了人人都是遵规者且人人都是违规者的局面。当事者在互动之中,可能形成前后制度冲突,从而造成不正常的政企关系甚至政企矛盾。
讲座最后,刘世定教授指出,两条制度研究路径只是一种分类方式,可能还有其他分类方式或其他研究路径。不同的研究路径会使我们看到制度的不同侧面。
评议环节,周飞舟教授表示,刘世定教授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在学科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不只研究某些现象,而试图揭示和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结构,从而为本土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他认为,两条路径其实存在潜在的关系,路径Ⅰ实际上是寻找制度行为中的非制度行为,且暗含制度是不完整的,而这又成为路径Ⅱ的研究前提。制度中的行为者是活的、变化的,不同利益方携带不同的规范,从而拓展了制度、条规与文本本身,并超越地领会了制度制定者的思想,最终从双重互动到双重均衡,达到新的规范。
昝涛副教授则从历史学的角度表述他对于经济社会学不同路径的理解。他认为路径Ⅱ更接近历史学的研究路径,但同时存在很大差别。不同于经济学、社会学对抽象、规范、理论的关注,历史学更多地关注过去、史实、人情与事变,因此与社会经济学的落脚点差异很大。但是,对于制度的关注与解释,两者具有共通之处与可借鉴之处。讲座最后,刘世定教授对路径冲突、历史规范、互动非均衡等问题进行回应。
(撰稿:李玉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