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明”系列·文研讲座165
2020年1月9日晚,“科学·文明”系列讲座、“北大文研讲座”第一百六十五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国际著名科学期刊封神背后的商业化操作”。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主讲,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大庆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出席并参与讨论。
从“影响因子游戏”起谈,江晓原教授指出,期刊的权威性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而SCI论文(引用)及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当今学界最权威的学术评估手段,其纯粹的商业价值与商业化性质常被忽略。在本次讲座中,江晓原教授力图解释两者背后的商业化运作机制与学术包装手法,认为影响因子游戏中存在大量可操弄的空间与利益的共谋。例如,加菲尔德(Dr. Eugene Garfield)创办的科学情报研究所(ISI)与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之间就存在“心照不宣的共谋”,即通过影响因子公式的修改,使得诸如《自然》、《科学》(Science)等期刊的排名大幅提高。修改后沿用至今的影响因子公式,表现为一份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源刊文本”在当年的总被引用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引用项”数,亦即该期刊当年的影响因子数值。而以国际著名科学期刊为例,实证研究发现,欧美学界普遍采用缩小分母(即引用项)和扩大分子(即源刊文本)的方式,使其影响因子数值得以上升。
把握影响因子的可操弄性这一事实后,江晓原教授进一步揭示出欧美学界提升SCI期刊影响因子的两种途径:其一为“两栖刊物”。“两栖刊物”包含学术文本与非学术文本,分别对应影响因子公式中的引用项与非引用项。而非学术文本,对于SCI论文引用与影响因子的提升具有显性与隐性这双重贡献。显性的贡献是直接的,隐性的贡献则指,学术论文如果有机会出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大众传播平台上,它的SCI论文引用以及影响因子也会显著提升。江晓原教授在实证基础上对《自然》等杂志从大众科普杂志向“两栖”杂志转变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揭示出这些杂志利用“两栖化”快速提升影响因子、扩大商业价值。第二种途径为“综述为王”。在江晓原教授看来,综述文章普遍具有相对引用优势,极端情形下,甚至有依靠单篇综述支撑整份期刊登顶的影响因子游戏。除此之外,学术文本还可选择高引作者与高引主题,并非想象中的“学术公器”。“学术公器”通常须有编委会与匿名审稿制度的支持,但《自然》等国际科学期刊则主张保持独立姿态并独立做出决策——不设立编委会,不附属任何学会与学术机构,不受制于任何单独个体持有的科学与国家偏见。而文章依据主编意向选择刊载发表。
 在分析影响因子游戏与博弈的基础上,江晓原教授亦系统研究国际科学期刊出版中的“开放存取运动”,即学术论文免费阅读、在线发表、快速审稿、快速发表,并揭示开放存取期刊背后的商业利益驱动。现今,开放存取期刊正在不断增加,以致于诸如《自然》等著名国际科学期刊,在保持主刊传统“严肃”形象的同时,亦开办开放存取子刊盈利。江晓原教授揭示道,开放存取期刊对于学术生态的破坏性效应,常与“掠夺性期刊”、“不良期刊”挂钩,疯狂掠取中国的科研经费。面对中国作者向国外开放存取期刊贡献总费用的庞大规模,重视低端论文问题刻不容缓。同时,江晓原教授认为,中国期刊学术评价亦存在困境。中国引入影响因子制度有利弊两个面向。诚然,该制度为提供论文评价与管理提供了简单工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优秀学术资源严重外流,中国科研经费也大量流入国外无良刊物的囊中。对此,中国学界应该设法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
交流讨论环节,韩启德院士、江晓原教授、张大庆教授与在场听众就开放存取与开源、中国期刊评价标准与本土期刊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江晓原教授补充认为,目前看来,形成取代SCI论文引用与影响因子的标准,仍任重而道远。与急于在外刊上发布论文相比,学者们更应铭记人民福祉,记得自己的初心。韩启德院士补充说明了“两栖期刊”与“综述”的积极因素。“两栖期刊”可使学术性文章更为公众所了解,综述亦可总结学术动向,《科学》《自然》等国际科学期刊树立起的优秀成果则有助于促进稿件质量的提升。就中国本土科学期刊发展这一话题,江晓原教授认为,中外对“学术期刊”观念存异。对此,张大庆教授则以《中华医学》杂志为例,呼唤关注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办“有态度的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