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62】尹吉男:书写中国后期美术史的知识生成方法与实践——以艺术资源的紧张关系为核心

发布时间:2019-03-19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 - 640?wx_fmt=jpeg.jpg

主讲人尹吉男教授

 

邀访学者论坛03


2019319日下午,文院第六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院邀访学者、著名艺术史学者、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作主题报告,题目为书写中国后期美术史的知识生成方法与实践——以艺术资源的紧张关系为核心。第六期邀访学者刘迎胜、刘志伟、藤田久、尹吉男、赵京兰、哈桑法兹里纳什(Hassan Fazeli Nashli)、秦玲子、熊春文、邱源媛、金华、郑少雄、黄群、鲁家亮、于溯、赵妍杰,文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 - 640?wx_fmt=jpeg.jpg

院院长邓小南为尹吉男教授颁发邀访教授聘书

 

论坛伊始,尹吉男教授讨论了知识生成方法论问题。他认为,艺术史要处理两种实在:在场的实在和不在场的实在。知识生成方法主要是处理不在场的实在,美术史学者要面对过去的图像和文献资料。接下来,尹吉男教授分别通过对顾恺之、董源、谢环、杏园雅集等概念的理解,分享了自己对于中国后期美术史知识生成方法与实践的认知。

 

明代后期鉴藏家关于六朝绘画知识的生成与作用——顾恺之的概念为线索

 

尹吉男教授首先以顾恺之的概念为线索,讲述了自己对于中国后期美术史知识生成的思考。之所以考察顾恺之概念,是源于尹教授在大英博物馆鉴赏顾恺之作品的经历。他发现,鉴藏家们对顾恺之的认识和对其绘画作品的鉴定标准都并不一致。不过,其中仍然存在三项一致的认同,即顾恺之是绘画理论家、宗教题材的壁画家、女性题材的卷轴画家。但尹吉男教授认为,只有绘画理论家是真实存在的,宗教题材的壁画家和女性题材的写作画家都很难被证实。

 

由此,他发现:文化历史中塑造顾恺之的过程,远比顾恺之创造艺术品的过程更加复杂,他把这称之为顾恺之的神话所覆盖的艺术史。他将顾恺之的概念一分为二,一是文本意义的顾恺之,二是绘画作品的顾恺之。其中,文本意义的顾恺之来自于南朝人和唐朝人在文学、历史和绘画史写作中构造的文字的顾恺之。具体包括:刘义庆构造的文学性写作的顾恺之,房玄龄等构造的历史性的顾恺之,张彦远构造的艺术史写作的顾恺之。跨越两百年历史,这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文本意义上的顾恺之。绘画作品的顾恺之,则主要是通过宋朝人在艺术品的记录和鉴藏中构造,主要涉及《女史箴图》、《列女传仁智图》和《洛神赋图》。尹吉男教授强调,从现存的文献看,顾恺之可能画过《列女传图》。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3 - 640?wx_fmt=jpeg.jpg

(元)钱选《临顾列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徐邦达以为此非钱选真迹,卷后另纸有王樨登、董其昌二跋,徐邦达以为二跋均真

 

尹吉男教授进一步指出,这两种顾恺之有力重迭,使得晚明时期鉴藏家的收藏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并在将三个文本的顾恺之和三个卷轴画的顾恺之在合成的过程中,有力地构筑了当时乃至今天关于六朝绘画的知识。因此,这个被合成的顾恺之并不存在于东晋,而是存在于东晋以后的历史过程中。

 

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4 - 640?wx_fmt=jpeg.jpg

五代 董源  溪岸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尹吉男教授认为,董源对于理解元代以后的绘画史至关重要,特别是晚明清初的绘画史,因为董源概念背后延伸着一个十分复杂的绘画收藏史。尹教授认为,尽管目前仍缺乏有关画家董源的南唐历史文本和他本人的自述性文件,甚至对连他的名字到底叫做董源还是董元人们都无法确定,但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却一方面意味着南方品评权力的最终确立;一方面也意味着江南文人心目中的绘画史主线的最终形成;与此同时,还意味着影响市场和金钱关系的鉴藏谱系也在其概念背后完成。

 

尹教授表示,历代画家和鉴藏家都愿意相信董源及其画迹的历史存在。不论是从宋代的董源、元代的董源到明末清初的董源,还是从文本角度上沈董源、米芾的董源、汤垕的董源到董其昌的董源董源的概念都在不断发展和成熟,最后使得董源及其作品的真实性似乎已不再重要,而董源作为一个知识概念所演生的历史过程的真实性,却成为理解中国美术史脉络的关键一环。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5 - 640?wx_fmt=jpeg.jpg

五代 董源 潇湘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请向右滑动查看)

 

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

 

尹吉男教授指出,当今天的艺术史家努力去寻找艺术史的主线,就会发现主线是被后来的历史建构起来的,这在明代画家谢环(1377—1452)的身上就可以被印证。作为艺术史教科书意义上的宫廷画家,谢环传世的作品仅有《杏园雅集图卷》和《香山九老图》,另有一件《水光山色图》流传在日本。尽管谢环的多被后世当作宫廷画家,但他认为,这个身份被高度概念化,而谢环作为个人身份的文人画家的那一面被历史掩盖。

 

尹吉男教授表示,在谢环与友人的对话中,透露出他极为复杂的思想信息,既有浮文胜质的功能说,又有诗本性情的怡情说,而谢环关注的画家群体,如董源、米芾等人,也都是更注重绘画的本体,而非成教化、助人伦的政治寓意。尹吉男教授进一步剖析谢环的生平与《云山小景图》等作品,发掘其仿米氏云山绘画和仿古作品背后的沿袭历史,最后总结道:明代宫廷画家的院体风格绘画的历史存在一直被作为文人画的比较系统在后世鉴赏家中具有绘画史的意义,但他们的职业绘画或者被认为是职业绘画的作品大量保留下来,而这其中,品评、鉴赏和收藏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谢环的职业画家的本质是被后期文本生产出来。

 

政治还是娱乐——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6 - 640?wx_fmt=jpeg.jpg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7 - 640?wx_fmt=jpeg.jpg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8 - 640?wx_fmt=jpeg.jpg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9 - 640?wx_fmt=jpeg.jpg

 谢环《杏园雅集图》 镇江市博物馆藏

 

尹吉男教授指出,1437年的杏园雅集是一个涉及到历史、图像、文学三重关系的概念。其中,明代朝廷重臣杨士奇的《杏园雅集序》和杨荣的《杏园雅集图后序》是历史,画家谢环的《杏园雅集图》既是与历史相关的图像,同时又是与艺术相关的图像,而那些与图像并存的九位文臣的诗文则是文学。而《杏园雅集图》的图文背后,也常常被想象成一个历史本身的存在。

 

随后,尹吉男教授分别从杏园雅集图的传本与模式、《杏园雅集图》与江西文官集团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的深层含意、画家谢环的绘画表达的条件和基础四方面来探讨了杏园雅集的政治内涵,最后得出结论:在明代宦官逐渐专权的政治态下,势谢环的《杏园雅集图》是一幅内涵丰富、显中有隐、而且十分出色的政治绘画,并非简单的娱乐;与此同时,《杏园雅集图》还是历史上少见的隐匿了真实主题和深层含意的现实绘画。

 

最后,尹吉男教授就艺术资源在宫廷和民间的紧张关系做了宏观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