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2017年秋季学期第一次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李楠教授发表演讲,主题为:“为何中国成为以汉族为主的国家:基于地理因素与政治整合的考察”。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访问教授张邦炜、邓淑苹、肖瑛、孙圣民,访问学者陈波、刘未、华喆、林晓光、胡鸿、陈志远参与讨论。本次报告中,李楠老师采用历史计量方法,结合历史与当前汉族空间地理分布数据,分别对民族认同与民族融合起到重要影响的地理假说与政治整合假说进行检验。
在报告中,李楠老师首先介绍了该研究的研究动机。他认为现有经济学文献虽然注意到民族认同、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政治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关于民族认同与民族融合形成等相关研究比较缺乏。接下来,李楠老师分别就现有理论中的地理决定论与政治整合决定论两个主要假说进行分析。关于地理因素,李楠老师认为尽管现有研究文献无论经济学,亦或语言学,均从地理因素进行解释民族融合与民族认同问题。地理因素虽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地理因素却无法解释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点的民族空间分布动态变化问题。因此,政治整合假说更加具有一定的解释力。然而,尽管很早就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强调地区间政治关联对地区间民族意识以及文化差异有的影响,而且会出现较强的政治关联缩小地区间的差异性,但截至目前依然缺乏政治整合对民族认同与民族融合的实证证据。
接下来李楠老师首先提出本文要考察的假说。假说一认为由于汉族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因此地理环境成为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一个地区地理环境越适合农耕,该地区拥有越高的汉族人口比例。假说二认为汉族不仅是最先建立统一封建王朝的民族,也是历史上多数统一王朝的建立者。李楠认为通过设置郡县等措施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不仅促进了汉族人口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因此,如果一个地区设置郡县时间越久或纳入历史上大一统国家累计时间越长,该地区拥有越高的汉族人口比例。假说三认为尽管适合农耕的地理环境对汉族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但是政治整合更加重要,政治整合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等削弱因地理环境对汉族人口空间地理分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主讲人李楠教授
为检验以上假说,李楠老师分别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汉族人口分布信息以及中国汉语方言地图集中汉语空间地理分布信息作为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的代理变量;此外,分别采用农耕适宜度和各地设置郡县累计时间作为地理因素和政治整合的代理变量。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最终发现地理环境和政治整合都对汉族当前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农耕适宜度每增加一个等级,汉族人口比重上升 0.3%;而设县累计时间每增加 1%,汉族人口比重分别上升 0.6%。而且政治整合与地理环境相比,对汉族空间地理分布影响更加重要,政治整合会削弱地理环境对汉族空间分布产生的不利影响。设县时间每增加1%,地理环境对汉族人口空间地理分布边际影响下降0.2%左右。
最后,李楠老师又对为什么作为政治整合的郡县制会对民族认同与民族融合产生促进作用进行进一步解释。李楠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重要机制:一是郡县设置有助于边疆移民,通过征召和强制等移民措施使汉族可以在边疆地区定居,进而削弱了因地理因素等造成的移民成本。二是郡县设置有助于水利建设等公共物品提供。汉族是以农耕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因此为保证基本农业生产活动,水利设施的提供与兴修十分必要。而郡县设置可以通过水利设施等公共品的提供,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促进汉族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三是郡县设置有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教化。特别是在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开创和完善,历代政府在地方设立掌管儒学教育的官学机构。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与选报,儒家思想与汉文化增强了民族认同与民族融合。
在报告之后,各位与会学者分别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就报告的内容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看法,并对研究选题、数据使用以及研究方法等展开了激烈而丰富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