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讲座29】傅申:黄庭坚《砥柱铭》墨迹卷的确认——附论书法鉴定问题

发布时间:2017-04-10

2017年4月10日下午,“北大文研讲座”第二十九期第二场在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B101举行。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傅申教授作了题为“黄庭坚《砥柱铭》墨迹卷的确认——附论书法鉴定问题”的报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尹吉男教授主持讲座;文研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邓小南教授出席活动。

 

 

傅申教授首先介绍了对于黄庭坚《砥柱铭》研究的缘起。《砥柱铭》因为于2010年拍出天价而备受关注,而傅教授对其关注是源于他自博士论文以来一贯的学术兴趣。在对《砥柱铭》作了简要的介绍后,傅教授介绍了海内外所藏黄庭坚真迹,并对其中一些关键问题作了解说,以确定黄庭坚墨迹的鉴定标准。

 

傅申教授

 

魏征《砥柱铭》是唐宋文人都乐于书写的作品。黄庭坚以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为榜样,异己执政者参奏他所编《神宗实录》为多诬失实,三次审问时“皆以实对”,不为所屈,因而被贬。黄庭坚坦然面对,书写《砥柱铭》以明志,且多次为后学晚辈书写《砥柱铭》。黄庭坚书写《砥柱铭》,一方面是尊重铭文作者魏征之品格,一方面也是推崇大禹治水大公无私的精神。

黄庭坚一生多次书写魏征《砥柱铭》,据考证有泸州石刻本、王观复本、欧阳元老本、徐师川本、为杨明叔书二本。今日所存墨迹即黄庭坚为年轻学者杨明叔所写的《砥柱铭》之一。黄庭坚遭贬谪期间,杨明叔对黄庭坚照顾有加,在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与杨明叔书二封中即有所体现。

傅教授随后探讨了黄庭坚《砥柱铭》的鉴定问题。他从“也”字的上钩和利如刀刃的长捺入手、多方楞或另起一笔的折肩、“爲”字从“爫”、“糸”部不连笔以及横笔和撇笔的斜度等等黄庭坚书迹的一般特征入手,认为这些是黄庭坚书法个人的习惯,从而证明《砥柱铭》是黄庭坚真迹。有人质疑黄庭坚不应写错字,例如《砥柱铭》中“禮”与“祝”皆从“衣”,为错字。傅教授回应道,王羲之、颜真卿真迹中都有将“礻”写成“衤”的错字,因此不能以此否定《砥柱铭》是黄庭坚的真迹。也有人认为《砥柱铭》中有病笔,傅教授认为不能要求书法家的每一部书法作品每一个字都写得非常好。例如《砥柱铭》中有些字有补笔和修正的痕迹,这在黄庭坚其他晚年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傅教授指出,很多书画鉴定者在鉴定时都有心理上的成见,一旦认定一个作品是真是伪,都可以找出很多证据。

《砥柱铭》的收藏与题跋也可以证明其真实性。《砥柱铭》卷诸跋,最早者距黄庭坚去世不到半个世纪,肯定此卷为黄庭坚真迹,也提供了对此卷为黄庭坚早年书风的观点。在鉴藏史上南宋中期的王厚之和后期的贾似道曾先后将此卷鉴定珍藏,更保证了此卷的真实性。明代《砥柱铭》被黄庭坚八世孙及其族人题跋保存,后入明代最重要的鉴藏家项元汴之手。清代此卷入广东藏家之手,稍后为南京籍的伍福所藏,再辗转流入日本,近年返回国内,遂为两岸国人所共赏。

在讲座的最后,傅教授探讨了《砥柱铭》的书写年代问题。如同不同年龄的人相貌不同一样,一个书法家不同时期书写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差别。通过与黄庭坚其他书法作品进行比较,并对黄庭坚所用毛笔进行分析,傅教授认为《砥柱铭》的书写年代应在1094—1095年间。《砥柱铭》为黄庭坚大行楷书书风转变初期的重要作品,对认识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傅申教授(左)与尹吉男教授(右)

 

在傅申教授的报告之后,尹吉男教授谈了自己的感想。尹教授认为,傅教授今天一方面回应了自己过去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回应了学界关于黄庭坚《砥柱铭》墨迹本的质疑。书画鉴定之难,在于其绝大多数是传世品,出土的作品很少。另外,在书画鉴定领域,立论说是真是伪很难,找出疑点从而全盘否定很容易。傅教授在样本稀少的条件下,全面地考察了黄庭坚《砥柱铭》。针对傅教授所讲的笔画的斜度的问题,尹教授认为特别重要,因为斜度是个人写字习惯所致,很难复制或模仿。尹教授也指出,傅教授的研究没有从章法、布局的角度进行分析,若能从此角度进行分析则更加全面。

 

邓小南院长(左)与傅申教授(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