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讲座57】吕植:三江源与游牧民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7-10-18

2017年10月18日晚,“北大文研讲座”第五十七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三江源与游牧民的未来”。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吕植担任主讲,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虹担任主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沉简出席并参与讨论。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是孕育中华文化和中南半岛历史文化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三江源不仅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角色。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等一系列生态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生活在三江源的游牧民放下牧鞭,他们的生活与未来,引发了学者的思考和探索。

吕植教授首先从三江源的地理位置、人口地图切入,介绍了三江源特殊的自然环境。虽然地处高人口密度的亚洲区域,但三江源却因高海拔的地形缘故将许多人拒之门外,其生态系统也因此得到较为完好的保存。三江源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图谱中非常集中的一片区域,也是独特生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区域,食肉动物、食草动物等群体生活其中,形成了完备的营养级。此外,三江源还融入了家畜和人群,与这里的野生自然和谐共生。尽管牧民的最初到达时间难以精确,但三江源的游牧痕迹可以追踪到几千年,甚至万年以前。

 

吕植教授

 

吕教授强调,除了自然系统,三江源的社会系统也极具特色——文化在自然保护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生活在这里的藏族同胞,还保留着对众多神山圣湖的原始崇拜。藏传佛教神的体系非常庞大,对当地牧民来说,释迦摩尼显得相对遥远,但山神、湖神却近在咫尺,且各有特性。牧民对他们充满敬畏。吕植教授认为,老百姓对山神的敬畏,与对资源的利用形态密不可分。游牧民长期靠自然资源生活,所以维护三江源的自然生态系统就成为他们的戒律,甚至说信仰。上世纪九十年代,她第一次到西藏考察时就发现,一个官方的自然保护区下隐藏着55个老百姓自己设立的保护区,即神山。尽管各地牧民自己圈地保护的神山、神树、风水林等面积较小,但综合起来却不可小觑——四川甘孜州牧民的保护区几乎占了全部地域面积的20%。政府设立的保护区往往也都在当地人的神山之上,牧民会自发地组成环保小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及居住在此的野生动物。

关于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建设,吕植教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参与式自然资本空间治理体系。该体系的核心要素是科学保护、全民保护,让生态服务惠益全民。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点:一,以农牧民为主体,进行自然资本监测和管护;二,以自然资本空间治理为内涵,建立制度,责任到人;三,进行网格化管理,实施公益管护员制度,确保本底清晰,趋势明了,绩效明确;四,形成信息和保护的效益,创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回馈当地,即通过人兽冲突方案、公益管护就业、自然体验收入等方式惠益全民;五,广泛的社会参与,以咨询、设计、数据分析、培训等形式补充当地力量。吕教授特别提到,三江源的科研工作者数量很少,所以他们往往邀请当地牧民协助收集基本信息,同时,也想办法让游牧民获益。具体方式有培养自然导赏员,再邀请外来有组织且付费的人看动物,为牧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渠道。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的16000个公益岗位,也正是以生活在那里的16000户牧民为基准的。此举既提供生态补贴,也解决了他们的脱贫问题。总之,三江源的保护模式核心是:老百姓身体力行,并从中受益,而生物保护、生态持续则是最终结果。

对于草地资源的退化问题,吕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草原气候喜怒无常,高原天气更是瞬息万变。基于此,草原也会随着天气快速变化,甚至可能在稳定和不稳定之间变化。当地牧民都在反映草地在退化,但对于退化原因,始终缺乏定论。吕植教授认为,气候变化是原因之一。这里所说的气候变化不是降水量变化(观测显示降水总量是稳定的),而是温度的变化——气温升高致使表层变干,草原储水随之变少。此外,政府官员、科学家们常常认为是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地退化,对此说法,牧民们并不认可。吕植教授表示,草原的政策变化才是重要原因:1984年牲畜分到户,1994年草原分到户,2003年退牧还草、定居工程、草场围栏,2005年三江源保护工程、生态移民、草场围栏、减畜禁牧……这些政策对草地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牧民原本四季游牧,逐水草而居,在一处停留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机制上,十户一组,人口数量约为现在四分之一。现在,放牧范围与羊的数量大幅减少,有的只在冬季和住所周围放牧;机制上,十户联牧改为单户放牧,又有近一半的牧户进城。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了草原使用格局的变化。数据显示,草地退化的面积并不大,而牧民所反映的草场退化现象,其实只发生在他们定居的地方——同时也是草场最肥沃的地方。

面对三江源人口增加、冬虫夏草经济链形成等近况,吕教授指出,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游牧民在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实现从游牧到生态文明的建设;牧民则应该成为生态系统服务者,而非单纯的福利受惠者。

交流环节,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探讨。在场师生对三江源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雪豹降级、鼠兔洞增加、围栏政策评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吕教授认为,应该尊重当地牧民的选择,谨慎对动物进行人为定义与干预;同时,实施政策时应慎之又慎,评估政策则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与监测。

 

吴虹教授

 

最后,吴虹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她表示为生态危机提供方案,光靠生命科学界的力量是不够,解决人的问题才是核心。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生态保护的工作中来,无论学术背景为何,我们都共同拥有且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爱护、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