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晚,“北大文研论坛”第178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行,主题为“纸币诞生千年纪念:论货币的形态与本质”。 文研院邀访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作引言,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锋、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平、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高聪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滕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郝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陈泽丰发言。
周卫荣馆长首先做了题为“纸币诞生的原因与金属货币的特质——研究货币问题要回归时代大背景下考量”的报告。周老师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说起,他认为货币服务于市场买卖,因此当时尚无经济层面上的货币,而是长期处于物物交换的阶段。周老师强调,纸币是商贸(尤其是远程商贸)之产物,最初的“交子”——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券,正是诞生自北宋初年四川地区民间商贸之需求。随着“交子”信用的积累,其逐渐发展为纸币,官方也开始尝试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因此,周老师认为,可以把益州交子务成立的日期(天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公元1024年1月12日)视作纸币诞生的日子,这一点也已经得到今年三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国钱币学会年会专家委员会的确认,形成“成都共识”。周老师接着辨析了关于“交子”诞生的各种学说,指出根本原因应当是随着商贸发展,铁钱不再适应经济状况,因此民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贸易凭证。与之相对应的是,欧洲长期以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没有对于纸币的需求,因而也不可能最先发明纸币。最后,周老师强调,一切货币问题,必须纳入对应的时代背景去讨论,这也包括当前的数字货币问题。
▴
《宋交子铜版》拓片及题跋
而后,来自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何平教授做了题为“货币价值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他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本身价值的来源是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货币价值的来源,学界历来有货币需求、政府信用、储备资产等说法。在其中,何老师尤其重视货币的接续价值(continuation value),即当前的货币价值取决于未来预期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何老师指出保持货币流动性充裕对于政府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流动性价值支撑不足的话,会带来过度投资和高杠杆率。在此基础上,何老师构想了一种基于货币价值的政府信用支撑的解决方案:1、政府首先发行信用货币并无偿提供给所有消费者;2、政府要求以此信用货币缴税,从而创造货币的实际价值;3、对于不耐心的消费者而言,他们可以用此货币向耐心的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4、耐心的消费者则愿意接受货币,因为这可以在未来用于缴税。最终,这个方案通过适度税收为消费者创造了额外的财富,帮助经济实现社会最佳配置。这一方案也点破了现代货币理论的缺陷,即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刺激经济的方案是行不通的,从长期来看必然带来金融危机。如现状所示,长期滥发货币的美国已经陷入了政府信用和私人部门信用的双重危机。最后,何老师强调纸币诞生以后,货币价值一直深受政策影响,只有理解了货币价值的政府信用基础,并探究接续价值与政府信用支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才能提出有效的货币政策。
接下来,武汉大学陈锋教授做了题为“明清货币与财政的关系”的报告。他指出,在明清时期,货币除了流通价值,更多体现出财政化倾向,即被视作一种财政手段。比如,在时人对财政与货币关系的认识中可以看到,明清大臣们广泛认为铸钱可以筹措经费。而到了晚清,思想界又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货币理论:第一,制造货币为国家特有之权;第二,晚清已经进入“货币经济”时代;第三,晚清财政紊乱与货币关系密切,然则货币直接影响财政改革。在讨论了明清大臣关于货币的观点后,陈老师接下来重点讲解了货币本身及其与财政关系的演变情况。他指出,这方面有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一是“银钱兼权”问题,即银、铜同时作为法定货币存在之情况。不过实际情况远比此复杂,白银更多是统计单位,民间仍然盛行铜钱;其二是岁入、岁出与货币的关系及“统计银两化”问题,陈老师指出赋税征收的实际情况较之“一条鞭法”后以银两为征收标准的规定也远为复杂。其三是铸造货币的盈余与折亏问题。陈老师指出政府能否从铸币中获利,受到时间与空间等条件之限制,比如云贵、两湖、两广和江苏等地区由于自产币材和采买较易等缘故,更倾向于铸钱盈利。最后,陈老师还谈论了货币在赋税征收和商业活动中的实态和影响,提出了“货币财政”这一概念,希望借此深入探究明清时期财政与货币的关系。
▴
明 “金花银”银锭,铸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
国家博物馆 藏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的何平教授做了题为“北宋成都‘官方交子’发行的意义与传统中国纸币的发展路径”的报告。何老师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益州“交子”之诞生及其影响。他首先总结了交子在一千年前诞生于四川的原因,指出关于“交子”起源的核心史料较少,但仍可以推断“交子”诞生的核心基础是大宗商品贸易特别是茶商集团联结的信任网络。接着,何老师分析了民间交子发展为官交子的原因。他认为,民间交子诞生自特定市场圈,因而其使用范围也有限,并且受“交子铺”的生存约束,出现交子难以兑现的经常性违约事件。为了消除民间交子违约带来的民间秩序失控,并超越熟人社会和社区范围,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介入,作为信用货币的民间交子最终必然发展为广域使用的国家纸币——官交子。在此过程中,北宋后期政府发展出了无准备发行、两界同时流通和发钞获利等手段,南宋政府更是独断发行纸币以维持专制政权的财政和边防,造就了形式上近似现代央行货币政策主导的货币数量调控,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和直接控制的政策手段普遍使用,都进行了人类纸币演进史上最早的实验。南宋“度牒”的随意投放以吞吐纸币等手段,也与美国的量化宽松、央行购买国债等类似。换言之,南宋已经利用纸币发展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接下来,何老师还剖析了元朝统治者为享用西亚奢侈品而造成的白银价值基准的转换及其建构的纸币制度,以及明朝“无准备、无数量控制和无兑现安排”的大明宝钞,从而长时段梳理了中国纸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何老师通过这些史实总结到,中西方纸币在职能上存在根本差异。在古代中国,真正信用货币意义上的纸币只存在于特定地域,一直走的一条国家纸币的道路,往往是填补财用的手段,主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这与西欧纸币从一开始即为承担支付手段职能的信用货币大为不同。最后,何老师强调从传统中国纸币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提取应对当前私人数字货币、比特币管理、未来的货币场景等货币问题的思想资源。
▴
大明通行宝钞
中国钱币博物馆 藏
上半场结束后,几位老师一起就货币问题展开了交流。首先,就金属货币是否为信用货币这一问题,周卫荣老师以半两钱为例,指出金属货币从其发行开始就体现了价值的不稳定性,这是随着金属自身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不是因为信用等因素;陈锋老师也用明清货币历史的实例补充了这一观点。关于当前世界多种货币共存与清代货币多元并存互补流通的关联,陈泽丰老师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多币种的现状取决于市场的需求。
▴
秦 “半两”青铜钱及陶钱范
国家博物馆 藏
下半场伊始,中国钱币博物馆高聪明副馆长带来题为“从货币的本质看宋代的纸币”的报告。他回顾了马克思、韦伯、凯恩斯等学者关于货币本质的学说,指出他们普遍将货币视作价值计算的工具和手段,而中国古代学者杜佑称,“原夫立钱之意,诚深诚远。凡万物不可以无其数,既有数,乃须设一物而主之”,他们的思考是相通的。接着,他讨论了货币形态演进的规律。货币有着从实物货币到商品货币的演进过程,而到了这个阶段,贵金属等最广泛的货币材料由于天然稀缺性等缘故,缺乏供给弹性,由此衍生了不受自然资源供给限制的货币——纸币就被发明了出来。具体到宋代纸币的发明,高老师指出其创新意义不在于民间纸币,而在于国家纸币的发行——即出现了与实体货币脱离、价值来源于国家信用之纸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宋代财政税收的货币化现状,其二是以杜佑等学者为代表的,强调货币之价值尺度本质和国家财政手段的中国传统货币思想。通过上述分析,中西方货币观念之差异也显而易见了。
▴
南宋“行在会子库”铜钞版
国家博物馆 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滕飞老师接着做了题为“从中国票据的流变看货币的本质及其两者殊同”的报告。他首先回溯了中国票据的起源和发展。票据诞生于周朝,此后长期扮演着“文书性”商业凭证的角色。到了唐朝,随着远距贸易发展、两税法实行以及铜钱紧缺,民间社会逐渐孕育了第一种汇兑票据——飞钱,以及支票的前身——书帖。接着,滕老师分析了诞生于北宋的交子与票据之异同。从流动范围来说,票据是局部范围的商业结算工具,既认票又认人,交子则认票不认人,具有更普遍性的一般等价物属性;从发行主体来看,交子相较于票据有着更浓厚的官方性质;从货币本位来看,铁钱作为钞本是其本位特征,同时也有政府权力的加持,而票据的本位则是局限范围内的商业网络信用及其对应实物或钱币;从货币数量来看,货币往往存在政府任意发行的情况,票据的数量则基于市场主体之需求。此后,票据与法定纸币渐次分流,纸币在明初随着大明宝钞崩溃不再法定使用,白银成为中国主要流通货币,各类票据遂开始大量流通和发展。晚清开始,重新设立法定纸币的呼声再度兴起,直到1935年法币改革,法定纸币终于从票据中独立出来。随后,滕老师详细剖析了票据和货币的职能异同,并借此强调货币的本质问题在当前主流经济学讨论中遭到搁置。最后,滕老师总结到,数量和价值在货币这一特殊物上难以截然分开,应当统一看待。
尔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系的郝煜老师做了题为“‘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传统国家发行货币的两难”的报告。他以学术论文《谁来维护比特币制度下的货币稳定?来自中国历史的证据》(Qian, Sheng, and Lemin Wu, "Who Defended Monetary Stability in a Specie Regime?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History",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vol. 13, no. 3, Sept. 2018, pp. 397~435.)为例,分享了遏制通货膨胀的中国经验。郝老师指出,古代中国政府常常通过贬值货币(Debasement),即制造面值相同但重量更轻或成色更低的钱币来获取铸币税,而这会带来通货膨胀。但是,这一行为遭到了民间盗铸的遏制。其中涉及三个机制:盗取效应 (The steal-away effect):盗铸把部分政府铸币收入转化为私人铸币收入,从而使贬值铸币不足以覆盖成本;拉佛效应 (The Laffer curve effect):盜铸在事后加剧通胀(提高通胀预期降低真实货币需求),从而铸币贬值无利可图;缰绳效应 (The bridle effect) :铸币贬值率越高,私人盗铸越猖獗,通胀越严重,铸币贬值越无利可图。接着,郝老师结合半两钱到五铢钱的成色变化、二十四史“盗铸”字眼出现与贬值情况之关联、清末咸丰大钱等历史证据,深入证明了上述三种机制的效力,最终推导出盗铸的难易度与货币贬值率的相关性。由此可以推导出一个博弈论模型:政府在铸币不防伪的情况下,最优选择为不贬值,而百姓会从中得到实惠;在铸币防伪的情况下,政府缺乏盗铸的约束,可以肆无忌惮地铸币,此时百姓的最佳选择为不接受该铸币,结果是百姓不接受纸币以及其背后的政权。最终,郝老师总结了传统国家在货币政策上的两难境地:“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因为这个两难,明清政府倾向于以白银为货币。到了晚清,由于存在外债、摊派等手段,政府仍没有动机改变白银这一选项,迟至清末才有意愿去改革币制。这一延迟可能解释了中国和西方、日本的大分流。
▴
可盗铸性与政府铸币税相关性
最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陈泽丰老师做了题为“从国际货币体系看货币形态的层次与功能”的报告。陈老师首先介绍到,在全球货币市场日成交情况中,从币种来看是美元占据了半壁江山;从品种来看是货币互换(Foreign exchange swap)和远期汇率(Outright forwards)等占比较大。由此可见,全球货币市场中的美元霸权和现金地位下降的状况。接下来,陈老师简单回顾了美元获得国际货币市场霸权的历史。他指出,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美元挂钩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以一定汇率挂钩美元,美元变得愈发重要。1970年代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动摇,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变为纯粹的信用货币。最终,美元取代黄金,变成了价值的参照物。当前的美元形态丰富,有现金(当下的美元)、国债(未来的美元)和美元衍生品三种形态,还具有流动性强等特点,这些都使得美元金融体系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支柱。另一种极为重要的货币是欧元。陈老师指出,欧元的缺陷主要在于欧洲各国无法自行发行欧元,所以欧债市场极不靠谱,最终在2012年迎来欧债危机。此外,作为传统安全货币的日元也因日债市场深度不足等因素面临着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关于数字货币,他认为,比特币虽然有交易成本低、较为安全、便捷等优势,但很难成为取代法定货币的币种。最后,陈老师总结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霸权无可撼动,以数字货币改变国际货币体系仍任重道远。
▴
论坛现场
下半场结束后,与会者围绕几个重要问题展开讨论。首先,针对数字货币今后能否解决当前国际货币市场的问题,陈泽丰老师认为这很有难度,因为当前的货币其实主要是是主权货币,而数字货币如果要广泛推行,势必将由官方发行,这跟法币没有本质区别。围绕票据与货币的具体关系这一问题,滕飞老师指出,票据是官交子的积淀和基础,而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非人格化。对于货币的本质问题,高聪明老师强调当前经济学所论的“货币”其实本义更多为流动性和潜在购买力,应当回到货币的计算工具本质,从而探究不同货币形态背后的“道”究竟为何。最后,何平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出论坛旨在借助“纸币诞生千年纪念”活动,通过货币历史和货币理论的多元的发散式的学术对话,推动对于货币的职能存在和货币本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