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135】刘文飞:中国人的《俄国文学通史》

发布时间:2022-04-15

2022年3月29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二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四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首都师范大外语学院教授刘文飞作主题报告,题目为:“中国人的《俄国文学通史》”。第十二期邀访学者包伟民、包慧怡、陈文龙、杜华、谷继明、姜守诚、焦南峰、梁云、刘清华、陆一、罗鸿、欧树军、盛珂、王明珂、赵丙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黄燎宇教授、凌建侯教授、刘洪波副教授、施越老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庄宇老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戴惟静老师,北京大学出版社张冰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相关专业博士生,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刘文飞老师首先从与中俄文中的若干译名谈起。他发现,中文中的“俄国”“俄罗斯”“莫斯科”等翻译或受蒙古人发音的影响,或译自英语,其实都不太准确,并未体现出斯拉夫语言的特征。而中文里的“俄”字也似乎没有任何正面含义——不像被用于其他几个大国的“优美汉字”,比如“英”“法”“德”“美”等等。无独有偶,俄文中的“中国”(Китай)和“北京”(Пекин)等也是“误译”,其实还是“契丹”和“北平”。从这些不太用心、显得很潦草的国名和都城名的翻译不难揣摩出,两个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彼此是不太关注的,不太在意的。因此,两国的交往才会姗姗来迟——直到1689年,两国才有了第一次正式接触,即《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署。在此之前,万历皇帝曾于1610年给俄国沙皇舒伊斯基寄去一份国书,但由于俄国宫廷无人懂汉语,此信直到1761年才被解读。


奥特柳斯«亚洲新描述»,1570年版«寰宇大观»

China只居于南方的广东附近,Cataio(契丹)与China并列。


刘文飞老师谈到,中俄之间的文学交往始于18世纪中期。当时,席卷欧洲的中国风也传至俄国宫廷。1759年,《赵氏孤儿》被译成俄语发表;1772年,列昂季耶夫翻译的中国寓言故事集《中国思想》在彼得堡出版。相比较而言,中国对俄国文学的译介晚了一个多世纪,1872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俄人寓言》发表在上海的一份报纸上;1903年,第一本俄国文学的汉译作品《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一名花心蝶梦录》在上海出版,译者是戢翼翚。


《花心蝶思录:露国奇闻》

中译名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一名花心蝶梦录》

日本国立图书馆藏


接下来,刘文飞老师介绍了俄国文学的中国接受史,他把俄国文学在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译介和传播史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五四时期的“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民国时期的《苏联文艺》和时代出版社;中苏“蜜月”时期的“我们的导师和朋友”;文革时期的“黄皮书现象”;改革开放时期的“井喷现象”;苏联解体之后的“完全别样的风景”。他分别介绍了各个时期俄国文学在中国被接受的特殊情景。


刘文飞老师


俄国文学史的汉语书写是刘老师着重介绍的内容。他谈到,中国人对俄国文学发展史的归纳和阐释大约经过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郑振铎的《俄国文学史略》(1924)和蒋光慈、瞿秋白的《俄国文学》(1927)为代表,是中国人独自对俄国文学进行阐释的最初尝试。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品是1950年代的两部译著,即布罗茨基主编的《俄国文学史》(蒋路、孙玮、刘辽逸译,1954)和季莫菲耶夫主编的《苏联文学史》(叶水夫译,1956)。在当时俄苏文学铺天盖地涌入中国的时代语境下,中国学者居然没有动手写作任何一部俄苏文学史。这一现象颇为令人惊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苏“蜜月”时期中国的俄苏文学研究者们热情却被动的姿势。第三个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两部多卷本俄苏文学史相继面世,即曹靖华主编的《俄苏文学史》(1992--1993)和叶水夫主编的《苏联文学史》(1994)。



  

《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一名花心蝶梦录》

中文译本和俄文本


刘文飞老师指出,这两部文学史在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但时至今日,新编一套大型《俄国文学通史》的任务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首先,俄国文学自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把颠倒的文学历史再颠倒回来;其次,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也到了进行全面总结的时刻。刘老师介表示,希望这样一部大型文学史著能成为中国学者主体意识的集中表达,成为俄国文学研究中“中国学派”形成的里程碑


刘老师介绍了由他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的立项情况和团队构成。新编《俄国文学通史》拟分为六卷:第一卷《古代和18世纪俄国文学》,由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撰写;第二卷《19世纪上半期俄国文学》,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郑体武教授撰写;第三卷《19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学》,由南开大学王志耕教授撰写;第四卷《20世纪上半期俄国文学》,由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教授撰写;第五卷《20世纪下半期俄国文学》,由首都师范大学刘文飞教授撰写;第六卷《当代俄国文学》由首都师范大学林精华教授撰写。刘老师介绍了他们制定的几个写作原则:一、写成一部俄国文学“通史”。“通”字既指书写自古至今的俄国文学历史,也指统一的文学史观的贯穿,同时也指中、俄、西方三种俄国文学史研究范式的融会贯通。二、写成一部“文学的”文学史,弘扬中国文学史著的美文传统,注重对作品的“文学性”的发掘,注重学术个性的表达。三、写成一部有中国特色的《俄国文学通史》,在其中表达中国人的美学观和文学史观,吸纳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纳入一些中俄文学交流史的内容。最后,刘文飞老师介绍了他所主持的这个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已经产生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渠敬东老师为刘文飞老师颁发聘书


问答和研讨环节,与会学者就俄国文学的中国接受、文学史的分期、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