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李零:《剑桥中国上古史》读书课

发布时间:2017-03-20

《剑桥中国上古史》读书课

这门课在中文系李零教授的指导下展开,阅读书籍是鲁惟一(Michael Loewe)和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主编的《剑桥中国上古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1999年剑桥大学出版社(纽约)出版。

 

全书有十四章,分别由十四位汉学家撰写:

1,历史时期前夜的中国,张光直;

2,语言和文字,鲍则岳(William G. Boltz);

3,商代考古,贝格利(Robert Bagley);

4,商——中国第一个历史王朝,吉德炜(David N. Keightley);

5,西周史,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

6,西周考古,罗森(Jessica Rawson);

7,青铜时代的衰微——公元前770-481年的物质文化和社会发展,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

8,春秋时期,许倬云;

9,战国政治史,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

10,战国时代的艺术和建筑,巫鸿;

11,经典哲学的作品,倪德卫(David Shepherd Division);

12,战国时代的方术思想,夏德安(Donald Harper);

13,中国前帝国时代的北方边疆,狄宇宙(Nicolas Di Cosmo);

14,留给帝国的遗产,鲁惟一(Michael Loewe)。

 

HE2A5666.JPG

读书会现场

 

本课面向北京大学研究生,已有十一位硕士、博士研究生选课,分别来自中文、历史、哲学和考古系,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同学前来旁听或领讲。讨论课的开课方式是由同学主讲,师生参与讨论。如今已经进行至《商代考古》一章。

《剑桥上古史》出版已经近二十年,它面对的读者是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不了解中国的人”,和“汉学、中国史中,不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学者”(罗泰《文献考古并重的<剑桥中国远古史>筹编述略》,1995年)。该书出版至今,在中国学界反响不大。但其中的作者,如今已成汉学界名家甚至权威。这十四位作者,其中有位美国学者,三位美籍华裔,两位英国学者(鲁惟一和罗森)。《剑桥上古史》的作者们所重视的考古材料,是中国考古的成果,然而汉学家们的解读和中国考古学家的解读,却大相径庭。了解和分析这种差异,是本课关心的问题。

 

参考书籍:

1,《想象的共同体》,(美)安德森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法国汉学史》,许光远 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3,《中华明史》,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 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英文版:Yuan Xingpei 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