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特殊时期,文研院公众号“文研线上学堂”栏目将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方式,或回顾文研院往期学术活动的内容,或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度交流。希望能够切实凝聚学术议题与学者力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学术内容。 今日推出“西周的‘邻居’与‘后院’”,主讲人为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内容选自于北大文研讲座第四期“禹迹九州和早期中国”。本期内容已更新在文研院与三联中读共同打造的音频栏目“北大文研学堂”,手机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收听课程。
手机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收听课程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几个被辐射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众所周知,周、秦向东发展,奠定了我们中国版图的基础,那么,周秦又是怎么从今日陕西的西部崛起,又是如何向东方发展的呢?收听音频,跟随李零老师自由穿梭于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之中,一同走近西周的“前庭后院”,思考“大一统”的形成,探究周秦的崛起。
2016年9月,北大文研讲座第四期“禹迹九州和早期中国”现场
1.西周的分封建国与民族大迁徙 西周的封建,其实是一次民族大迁徙,其情况十分复杂,可以总结概括为以下六种: 第一种,灭其国而占之,封建同姓,仍用旧名。如周灭密须(姞姓),封姬姓密须,现今的灵台就有很多西周铜器墓;灭丰镐,立宗周,仍称丰京、镐京,等。 第二种,灭其国而迁其民,所迁之民仍用故国旧名。如鄂(姞姓)本在北方,后迁随枣走廊(羊子山墓地)和南阳盆地(夏响铺墓地),一直称鄂。 第三种,灭其国而迁其民,换用新名。如周灭商奄(嬴姓),迁其民于晋、陕、甘三省,建赵、梁、秦。 第四种,周人从西土东迁,仍用西土旧名。如虞、芮、虢(平路的虞国古城遗址、芮城的芮国古城遗址和梁带村墓地、三门峡的南虢上阳城和北虢下阳城遗址),等。 第五种,寻访古国遗迹,为之立国。如封神农之后(姜姓)于焦,黄帝之后(姞姓)于蓟,尧之后(祁姓)于黎,舜之后(妫姓)于陈,禹之后(姒姓)于杞,汤之后(子姓)于宋,各有新名。 第六种,国名随封地改变而改变。如卫初封于康,后封于卫;晋初封于唐,后封于晋。
2.西周的“四合院”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迁徙、换姓和分封建国,这些地区相继崛起,李零老师将之比喻为一个“四合院”。 东面西安、咸阳一带,如同凸起的“院子”,是西周;而在西周的北面,现今宁夏固原到平凉、泾川、庆阳,是西周的“厢房”;西周西面的宝鸡地区,则是它真正的“后院”;宝鸡地区南面,西周的另一个“厢房”,就是汉中地区,是通往四川的门户,和巴蜀有很密切的联系。周秦的崛起,就是在这个“四合院”中完成的。 在这个“四合院”中,最重要的当属西周的“后院”。“后院”以陇山为界又分为东西两侧。其中陇山西侧、泾水上游的地区,分别居住着不同的戎族。在东面的“后院”,也即陇山以东的宝鸡地区,也可以以汧水为界,再分为东西两区。
3.西周的“邻居” 西周的“邻居”之一,东迁的三国虞、芮、虢,其中“虞”在古时亦作“吴”,因此,很可能虞国与吴山有关。 周王十二后,至少一半都是姜姓。“邻居”之二,申、吕两地,都是姜戎所在之地。西土的申地在什么地方,仍然是现在的考古谜题。但是西周金文的“申”与“陈(陳)”存在文字学关系,“東”乃“申”的另一种写法。因此,李零老师提出,陈仓、陈宝的“陈”,或许与“申”有关,秦文公的陈仓城也许就在申国附近,陈仓也就是“陈地之仓”,地处汧渭之会,附近有仓储,有利于漕运。汧渭之会的孙家南头有秦国墓地和西汉仓储遗址,即是旁证。 周、秦与西戎的关系最为密切,西周的“邻居”之三,就是氐羌和猃狁。姜姓之戎为氐羌,允姓之戎为猃狁。 西周的“邻居”之四,密须、阮、共地区,其中姞姓的密须多和姬姓的周相互通婚。“邻居”之五的骆赢、秦赢,分属陇山西东,骆赢在陇山西侧,秦赢是从骆赢中分出,居于东侧。 “邻居”之六的缯、“邻居”之七的巴蜀,可以通过文字的变迁、姓氏的改变,推演当时的历史地理状态,再结合已经出土的各种考古文物,更好地还原早期中国的文化、政治状况,从而为下一步的考古带来启发。
李零老师将讲述“中国”的命题还原到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大一统”,再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将以西周为中心形成的各种文化和政治族群,比喻为西周的“四合院”。通过相互印证、相互推演不同来源的材料,李零老师从看似琐碎的偏旁部首、姓氏婚姻、文物器皿之中,勾连出中国古老的渊源,还原早期中国的模样,讲述当代中国的历史。
早期中国与中华文明
“早期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值得探讨的学术议题。文研院围绕此议题开展过多场学术活动,凝聚了来自历史、考古、地理等各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讨论。“文研线上学堂”栏目也将着力于这一学术议题,在今后的推送中,多方面呈现学者们不同的看法与声音,更为深入地认识、了解“我们的中国”。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