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至3日,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北京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顺利召开。其中,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院)承办了“早期文明的书写实践:起源、构成与融通”分论坛。来自中国,法国,美国,德国,英国,荷兰以及日本的26位学者参加论坛,就早期中国,美索不达米亚,亚述和埃及的书写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中包括如英国学术院院士辛威廉(Nicholas Sims-Williams),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托弗·伍兹(Christopher Woods),美国汉学家夏含夷(Edward Shaughnessy),中国文字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德宽,荷兰莱顿大学佛教学教授司空竺(Jonathan Silk)等著名学者。本次分论坛为关注早期文明的书写行为及文字符号的中外学者提供了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北京论坛分论坛5现场
围绕早期文明的书写文化,文研院与国际学术机构的探讨与合作由来已久。此前,巴黎文理研究大学(Paris Sciences & Lettres,以下简称PSL)校方及学者曾多次来访,探讨在相关领域与文研院展开合作。2018年10月,文研院与PSL,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合作,在法国举办了“古代字体与古代文本”(Ancient Scripts, Ancient Texts)学术会议,并取得圆满成功。作为这次会议的延伸,文研院在北京论坛大会框架支持下,举办本次分论坛,无论是议题还是学者范围,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本次分论坛着眼于我们身处的世界正在经历的书写文明巨变。国内外优秀学者,从书写实践的角度,探讨文明的起源、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 如何构成与融通,包括如下议题: 首先是从考古学的角度,立足于各早期文明的出土材料,讨论早期书写所依赖的承载媒介,如中国的甲骨和楔形文字的泥板,关注其物质性,它们被制作、刻写、保存的方式; 其次是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讨论早期文字的起源,文字符号的抽象化过程,象形文字与表音符号之关系,早期文字表达语言的方法等,或是符号独立于语言; 第三,则是将书写视作一种社会实践,探讨书写在早期文明发展与国家形成中的关系,制约书写传播的因素以及精英阶层书写文化的起源; 第四,把讨论对象从较大的文明单位,聚焦到中国新疆地区,以该地区出土的“胡语”写本为中心,集中探讨处在交融状态中的中西文明。中国新疆地区, 处于不同文明交汇地带,包括古代的希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都曾经活跃在新疆绿洲,印证了“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论坛主旨。“胡语”书写文化,有其鲜明的特征,记录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生动案例。所谓 “胡语”写本,记录了公元后一千年里,生活在新疆丝路南道的各个绿洲居民所使用的印欧语系古代语言。 “胡语”原非书写语言,却先后发展出书写文化。“胡语”何时、如何采纳了非原创文字,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书写文化,也是本分论坛的关注点之一。
在学术会议的环节之外,11月2日晚,文研院在静园二院举办招待会,邀请参加分论坛以及校内相关领域的学者齐聚一堂,增进友谊,延伸交流。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在发言中,代表文研院院长邓小南教授对到场的各位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文研院以“文明:中华与世界”为核心关怀所开展的学术活动。渠敬东教授回顾了2018年在法国召开的学术会议,并希望这种学术上的联系和交流能够长久地进行下去。
渠敬东教授在欢迎会上致辞
作为PSL“书写的历史与实践”项目负责人,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教授伊凡·盖尔缪(Ivan Guermeur)介绍了PSL为研究历史和书写创立的国际研究型项目Scripta,之后谈到了于2018年举办的联合会议,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种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成果斐然,并期待PSL和文研院能有更多合作机会。
伊凡·盖尔缪教授致辞
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The Oriental Insitute)是世界顶尖的从事近东文明研究的学术机构,今年适逢该研究所成立100周年。该所所长克里斯托弗·伍兹(Christopher Woods)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东方研究所的历史,并表示作为研究东方文明和文化的机构,他十分高兴能够和众多研究多文明写本的学者交流探讨。他向文研院赠予了两本记录东方研究所百年历程的纪念出版物,并希望可以和文研院建立联系。
克里斯托佛·伍兹教授致辞
作为分论坛的主要召集人,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中心主任朱凤瀚教授发言,他首先欢迎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并感慨道希望可以掌握多种的语言以便更深入地研究不同的写本。朱凤瀚教授认为对于研究不同文化的学者来说,可以通过彼此相互借鉴以获得更多视角。
朱凤瀚教授发言
参与本次分论坛的各方学者都表示对此次交流取得的成果十分满意,并期待明年可以继续这种讨论,进一步深化主题,扩大影响力。
撰稿:赵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