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渠敬东:大学要培养更多心里留着真善美的人

发布时间:2020-04-29


编者按

 

用《白鹿原》启发学生关注乡村秩序在北大课堂上他与学生讨论人性、钻探社会在城市田野间他奔走在传播教育理念的一线观察教育现状反思教育问题《北大师说》渠敬东老师篇带你了解教育和读书在他心中的样子

 

 

 

《北大师说》(第二季)渠敬东篇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老师们的期望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传何道?解何惑?又当如何为人师长?人是教育的基础无论是西方的《理想国》还是东方的《论语》都将培养健全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芳华”与“成长”渠敬东老师用这两个词描述了十八岁到二十二岁大学里的成长时光最洗练的性情最开放的心态拥抱海量知识面向多维生活渠老师希望年轻人在大学中获得“穷且益坚”的品质 教育的价值在于“务虚”在看不清的具有各种可能性的生活里教育化育一种应对能力在不确定中找到自己最确定的东西渠老师说知识不只在于它精深而在于它“亲切”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学生心灵的土壤里,感情的土壤里,才能栽培”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体会讲道理的快乐认知更完整的世界尊重过去面向未来在沉心静气中忽觉人世间的意义也便更加明白自己应当怎样生活本科培养的学生应该有综合能力,对未知的世界有探索的勇气阅读是思想的旅行个体在时代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书籍打开有限的人生将各式各样的生活逐一展开大学就是要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心里面留着真善美的人从北大校园走出外面的世界有更宽的道路更广阔的生活无须在当前片刻里确定自己的生活理想也好欲望也罢无论妄自尊大抑或妄自菲薄不若先以一颗平常心了解生活、体味生活放开自己的心放开自己的身去拥抱更多的世界

 

 

个人简介

 

渠敬东,1970年1月生。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理论、社会学史、组织社会学。

 

1988年9月—1992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学士;1992年8月—1995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1995年9月—199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2003年6月—2004年5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05年6月—2005年8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访问学者。

 

主要著作有:《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胡绳奖)、《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洛克与卢梭的教育哲学》等;合著《中国单位组织变迁的失范效应》、《组织变迁的社会过程》等;主编文选3部,出版译著10部(包括《涂尔干文集》共10卷),并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在北大开设《中国社会学史》等课程。

 


来源:北京大学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