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回望:我们这一年(1)

发布时间:2018-12-27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 - 640?wx_fmt=jpeg(1).jpg

 

编 者 按

2018年正走向尾声,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终于可以停下学术活动预告的脚步,回眸注视这一年。今日起,我们将连续推出四期“文研回望”系列,看看那些因文院而聚合的人,想想大家在文院做过的事,重温那些温暖的瞬间。此时此刻,罗列数字或许了无意义,给予我们前行力量的,是那些因学术而在此结缘的朋友们。无论年迈或年轻,无论身在北大或是海角天涯,他们对学术理想的守坚持,让我们看到未来的希望。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 - 640?wx_fmt=jpeg(1).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3 - 640?wx_fmt=jpeg(1).jpg

3月,文院第四期邀访学者开启新一期驻访生活,其时北京乍暖还寒。四个月里,他们将发现窗外景致,渐渐由点点新绿到浓荫匝地。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4 - 640?wx_fmt=jpeg(1).jpg

2018年的学术活动开篇,由文院学术委员、法学院朱苏力教授主讲“作为国家制度的家国天下”,阎步克教授担任评议。精彩的对话,爆满的场景,在一年中余下的时间里反复出现。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5 - 640?wx_fmt=jpeg.jpg

4月,北大将迎来120周年校庆,“老校长与北京大学”专题展览在文院开展。除了老校长们的照片、题字、书籍、手稿,我们还复原了老北大校区及周边部分教员住宅的方位图。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6 - 640?wx_fmt=jpeg(1).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7 - 640?wx_fmt=jpeg(1).jpg

迎接校庆,文院策划推出了“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讲述活动。七位北大青年教师娓娓道来,讲述他们在求学、问学、治学道路上,曾给予他们引领和指点的前辈学人的故事。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8 - 640?wx_fmt=jpeg(1).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9 - 640?wx_fmt=jpeg(1).jpg

咱们的静园雅集,有“晓风残月”,也有“大江东去”。先锋音乐人宋雨带领他的伙伴们,边谈创作理念,边弹拨演唱,让乐迷们大饱耳福。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0 - 640?wx_fmt=jpeg.jpg

5月,校庆期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重回校园。当时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坐落在静园二院。光阴荏苒,北大历史系77、78级的同学在学界及各个领域,已是成就斐然。老同学们和当年的老师们相约重回二院座谈,并合影留念。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1 - 640?wx_fmt=jpeg(1).jpg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生,也是文院成立后的第一位特邀访问教授。校庆期间,她应邀回访文院,参观“老校长与北京大学”展览。时任党委书记郝平为她准备了校庆纪念品,送给老学长。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2 - 640?wx_fmt=jpeg(1).jpg

5月,文院组织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赴广东顺德参与 “中国南方乡村的变迁与重建”田野考察。在古村青田的大榕树下,摄影家何崇岳为参加考察的学者拍下了这张黑白的合影。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3 - 640?wx_fmt=jpeg.jpg

2018年春季学期,文院特邀访问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郑振满教授带领一批师生在静园二院研读民间文献(摄影:赵世瑜)。同一时期,还有文研院访问教授、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赵刚教授主持的“陈映真作品读书会”、文研院访问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孙歌教授主持的“沟口雄三作品读书会”等不同主题的读书会在二院进行。这些生长在既有学术共同体之上的讨论,为文院的学术活动增添了厚度,延展了深度。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4 - 640?wx_fmt=jpeg(1).jpg

一位不愿具名的北大学者,向文院赠送全套大正版《大藏经》。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5 - 640?wx_fmt=jpeg(1).jpg

7月,文院第一期访问教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白谦慎教授为文院题赠“上善若水”。白谦慎教授为北京大学国政系1978级学生。当时国政系的办公室,也在静园二院。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6 - 640?wx_fmt=jpeg(1).jpg

8月溽暑,北大文研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在浙江省衢州市举办。图为学者们在雨中考察石练镇的民俗活动七月会(摄影:贺喜)。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7 - 640?wx_fmt=jpeg(1).jpg

秋季学期,在静园满园的苍翠和不绝的蝉声中,文院迎来第五期邀访学者。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8 - 640?wx_fmt=jpeg(1).jpg

9月,文院推出的“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系列讲座,从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问题视域出发设计主题,邀请名家担任主讲,横跨接下来的整个学年。北大历史学系阎步克教授担任系列讲座首讲,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19 - 640?wx_fmt=jpeg.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0 - 640?wx_fmt=jpeg(1).jpg

院迎来建院两周年,“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再迎续篇。厉以宁、楼宇烈、袁明、段晴、孙庆伟、周飞舟等六位讲述者,入学北大的时间横跨了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师长们饱含温暖的回忆,老一辈学人求索的身影,激励着年轻的北大学子传承学脉,砥砺前行。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1 - 640?wx_fmt=jpeg(1).jpg

院特邀访问教授、年逾八旬的王炳华先生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讲授“换一个视角认识新疆”。这是2018年秋季,文院和相关院系合作开设的四门“文研课程”之一,由文院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主讲。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2 - 640?wx_fmt=jpeg.jpg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3 - 640?wx_fmt=jpeg(1).jpg

10月2-3日,由巴黎科学艺术人文大学(PSL)、北京大学文研院联合举办的“Ancient Scripts, Ancient Texts” 主题学术会议,在位于巴黎索邦大学旧址内的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EPHE)正式召开。右图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段晴与法国著名历史语言学家皮诺(Georges Pinault)亲切交流。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4 - 640?wx_fmt=jpeg.jpg

院的西北史地考察项目组,继2017年考察额济纳旗大居延遗址外,今年10月在塞上秋风中,来到内蒙古中部的长城地带,重点考察赵国和秦国的长城遗址,以及两汉到魏晋时期的城址。图为参与考察的学者一行在内蒙古包头的麻池古城(秦九原郡治)合影。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5 - 640?wx_fmt=jpeg(1).jpg

北京大学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历史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百余年前的建校之初。几代北大学人持续投身这一领域,他们锐意开拓,卓有建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传统。10月,文院举办了“丝路研究与北大人”展览,追寻学术先贤的足迹。通过图文介绍和实物陈列,系统展示北大百年丝绸之路研究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图为敦煌学家、北大图书馆系创办人之一王重民先生1930年代在巴黎抄录的伯希和藏敦煌文献目录(由王重民先生哲嗣王平提供)。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6 - 640?wx_fmt=jpeg(1).jpg

院开启对部分学者的口述访谈和学术访谈。图为正在接受访谈的第五期特邀访问教授、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7 - 640?wx_fmt=jpeg(1).jpg

11月21日,诗人食指(郭路生)满七十岁了。他的老朋友、文院学术委员李零,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为他办了简朴而隆重的生日会。于是我们有幸在二院听到诗人朗读他的作品:你可感受到了冬日的阳光/我可早已嗅到她的芬芳/在经烘烤变暖的新鲜空气里/在吸足阳光后略带糊香的衣被上。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8 - 640?wx_fmt=jpeg(1).jpg

12月,文院组织第五期邀访学者在故宫参访。行至慈宁宫雕塑馆,台湾中研院院士、著名秦汉史专家邢义田,就汉代画像石的图像元素为大家详尽解说。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29 - 640?wx_fmt=jpeg(1).jpg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文院邀请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虹教授协同几位顶尖科学家与哲学家,和在座师生一起,探讨基因编辑背后的科学与社会伦理。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30 - 640?wx_fmt=jpeg(1).jpg

12月,文院第五期邀访教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罗丰召集“以王羲之的名义:右军书法的传与转化”学术论坛。会后二三好友回到二院,挥毫切磋。图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史学者刘涛题写“与古为徒”。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31 - 640?wx_fmt=jpeg(1).jpg

岁末,文院邀集“未名”青年学者回院茶叙。这个专为优秀青年学人设立的讲座项目,两年来已有44位学人入选,其中90%是北大的青年教师。而文院的贴心安排,也让这场聚会变成了“下一代”的联欢。小朋友的童心之作,装饰了二院的窗棂。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mage Picka\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32 - 640?wx_fmt=jpeg(1).jpg

明天,我们还将推出“文研回望”(2),看看邀访学者如何回望他们在文院度过的时光。敬请关注!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