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万海松老师领读俄国文学名著《罪与罚》

发布时间:2022-10-10

2022年10月6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三期邀访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海松在静园二院111会议室领读俄国著名文学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同期邀访学者孟宪实、王振忠、潘光哲、Enrique Dussel、孙卫国(线上)、金以林、应星、赵晓力、唐克扬、Keith Woodward、张小刚、徐欣、李成晴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昝涛教授、庄宇助理教授,文研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副院长杨弘博、院长助理韩笑参加了交流会。


万海松老师首先勾勒了《罪与罚》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情节、阅读方法与研究概况。《罪与罚》一书于1865年完稿,其时亚历山大二世刚刚公开宣布废除农奴制,开启了俄国历史上的大改革时期,因此这部小说亦可被视作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社会转型之际的百科全书。内容上,《罪与罚》同《地下室手记》第二部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情节故事与大体相当,并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扩充与调整。同时,叙事方式和风格实现了对之前作品的超越。在大致概括了《罪与罚》的小说情节后,万老师介绍了细读该小说的三种路径:路径一,以丧宴为例,分析陀氏擅场之狂欢化场面的描写,并与其他作品对读;路径二,以《罪与罚》出版后的现实杀人案为例,探讨陀氏对现实主义的不同认识;路径三即讨论被认为是罪犯的两位农民工,其命名中暗示的“双重人格”。万老师援引了不同作家对陀氏的评价,这些评价多集中于其“矛盾”的一面,而他则认为《罪与罚》是一部绝佳的思想史文本,涉及俄国各阶层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多重的阐释空间和研究维度。


《罪与罚》1867年俄文原版书影


接下来,万老师转入讨论《罪与罚》一书超越文学的多学科维度,依次探讨了不同读法的可能性。如,以陀氏本人患有多种疾病为切入口探讨文学与疾病、医学的关系;以小说中涉及的诸多议题(例如实证主义研究道德的企图、妇女劳动及其报酬问题、底层妇女的命运问题、自杀现象与自杀问题的解决等)探讨文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以主人公的梦境描述和象征意义为切入口探讨文学与心理学的关系;以“何为罪、如何罚?”的原理问题及具体法律问题如司法独立改革、监狱制度探讨文学与法律的关系;以拉斯柯尔尼科夫梦马与尼采在都灵哭马这两桩相似事件及其隐含的共同隐喻探讨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以索尼娅的悲苦圣母角色探讨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等。此外,《罪与罚》的丰富文本内容亦打开了对文学与神秘主义思想,文学地理学,文学与环境、建筑,文学与经济等面向的讨论空间。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家(公民街)


之后,万老师聚焦于“罪与罚”问题本身,从文本出发讨论“罪与罚的意义”,其中涉及罪行与共罪问题,原罪与孩童的无辜性,苦难、痛苦和恶,“改造性的惩罚”等议题。而在小说的基础上,万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两点反思:一是,如果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了阿廖娜之后,没有再杀她的妹妹,会是什么后果?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在做家庭教师时收到的侮辱和母亲的来信,真的是促成他完成杀人的直接和最后的动机吗?这能否在因果关系上成立?二是,小说虽然提出了“罪与罚”的问题与现象,但并没有解决罪罚如何相当的问题。



交流会现场


最后,万老师介绍了“文学”在当代不断延伸与扩张的表征之一:从2010年起,俄罗斯圣彼得堡将七月第一个星期六——《罪与罚》的小说开头所设定的时间背景——确立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日并上演相关情景喜剧。万老师精彩的分享引起了在场学者的积极讨论,本次交流会也在热烈的研讨之后圆满结束。



撰稿:张诺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