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院举办第十七期邀访学者欢迎会

发布时间:2024-09-06



在老舍先生的描述中,北京的初秋时节很是宜人,“风不多,也不大,而且暖中透凉,使人觉得爽快”。即将迈向第九个年头的北大文研院陆续迎来了18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新一期邀访学者。本期邀访学者分别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政治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延续了文研院一贯的跨学科交流传统。


9月2日下午,第十七期邀访学者聚集在静园二院。在院长助理韩笑老师的带领下,学者们首先熟悉了二院的环境和空间,通过参观陈列于二院地下的常设展“清流汇聚、沃土深耕:我们的北大文研院”,学者们直观感受了创院以来近八年里,在这座小院中发生的故事、汇聚的学人。



韩笑老师带领新一期邀访学者参观二院


之后,第十七期邀访学者欢迎会在208会议室举行,由副院长杨弘博主持。


欢迎会以第十六期邀访学者的离院视频作为开场,随后由文研院院长杨立华老师致辞。杨老师表示,文研院的宗旨是 “涵育学术,激活思想”,致力于为学者们打造一个尽可能免于功利干扰的空间,回归学术本来的样子。在文研院这样的跨学科交流空间里,学者们会在观点的碰撞中不知不觉地敞开研究视野,也可能会意识到治学时间有限,从而更加专注于本学科的研究。杨老师引用北宋哲学家程颢的名言“虽尧舜事业,亦只是如太虚中一点浮云过目”,感慨文研院是一个真正能让人谦逊起来的地方。他希望邀访学者们能在文研院坦率真诚地交流思想,收获新知。在此期间,文研院的行政团队会全力为学者们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杨立华院长发言


作为第十六期邀访学者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赵晶老师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分享了自己的驻访心得,同时作为第十六期的 “班长”,他也传授了经验:如何根据自己现阶段的心态,规划好四个月的生活;如何组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以及更积极地参与群体互动。赵老师感慨,几乎所有感兴趣的学术话题都可以在文研院找到顶尖学者交流。同时,北大的优秀生源也可以让学者们体会到教学相长之乐。



十六期邀访学者代表赵晶老师发言


为了更好地帮助邀访学者融入北大的生活,也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访学者可以与校内在读的相关领域优秀博士生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文研院自第十六期起设立了邀访学者学术研究助理项目,副院长杨弘博老师为学者们介绍了在欢迎会现场的学术助研团队。


之后,新一期邀访学者依次进行自我介绍。来自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的梅建军老师主要从事冶金考古、科技史研究。梅老师表示,他在李约瑟研究所的工作与文研院有很多相似之处,学者们都很珍惜访学和交流、报告的机会,他期待并祝愿大家都能拥有丰富精彩的驻访生活。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的董玥老师主要研究近现代史以及北京城市史,恰是在四十年前的今天,她作为中文系的新生来到燕园。董老师非常期待重回母校后能从繁杂的事务中“静”下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刘后滨老师曾经就读于北大历史系,师从吴宗国教授学习隋唐五代史,他也希望能在曾经学习、生活过的静园二院找到一种安定感。



宋念申老师发言


任教于明治大学的陶安(Arnd Helmut Hafner)老师的研究领域是中国法律史和古文字学。他提到,电子化改变了我们阅读和写作的方式,自己在文研院驻访期间则希望能对适合于出土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应用渠道做出探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赵伟老师曾在北大历史系进行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来转向社会学的研究,他对作为“故乡”的二院感到非常亲切,他本人的学术兴趣也比较广泛,期待能和同仁们多多交流。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的宋念申老师戏称来文研院驻访是“蓄谋已久”,早在2020年便曾受邀担任文研院“文明之间”系列讲座的主讲人,也曾在《北京大学学报》的“文研讲坛”发表文章。他称赞文研院在推进学术组织、谋划学术议题方面卓有成效,也希望能近距离观察文研院在服务学者方面的经验。



韩炳华老师发言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的韩炳华老师从事基层考古工作多年,对山西出土青铜器多有研究,近期则着力于太行山两侧中小石窟寺和古建筑的调查和复原,他邀请学者们对山西的文物古迹多加关注。鲁明军老师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研究方向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批评与策展。艺术的涵盖范围很广,他希望能在文研院和各个领域的学者多加交流。捷克科学院亚非研究所台湾中心的黄冠云老师在秦汉出土文献方面用力颇深,他追慕王国维先生的治学,在关注到研究材料“丰富而破碎”现状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所从事的研究的意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李萌昀老师在北大求学十年,现在从事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阅读史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张锦老师主要关注福柯研究,希望能在文研院习得在“实证性”和“理念性”之间找到平衡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思考对待文献的态度。



孟琢老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功青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外国哲学,他希望能在驻访期间推进自己的斯宾诺莎研究及相关的翻译工作,并与同仁们一起探讨在自主知识体系下如何深入进行西方研究。来自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孟国栋教授介绍,自己学术研究的起点是唐代墓志,进而延伸出对于出土石刻资料、传世史传以及唐诗的传播与接受等领域的研究兴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孟琢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师承和学术训练,并表示北大优秀的学术群体令人向往。他的研究兴趣在于训诂学和经学,希望和各位学者一起对小学和义理的关系多做探讨。上海大学的焦姣老师关注的领域是19世纪美国政治史、社会科学史,她回忆了自己在多个专业之间转换的求学经历,期待能在与师友聊天畅谈的过程中推动研究的进展,并就自己一直感兴趣的新媒体等知识普及方式与各位老师多做交流。



焦姣老师发言


来自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胡箫白老师的专业方向是中国边疆民族史,目前主要围绕汉藏文明交错地带展开研究,他之前的学习工作经历多在南方,坦言来到北京后已经感受到了北方学者的热情,希望能有机会多与大家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冯嘉荟老师主要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现代欧陆哲学,她近期在尝试将黑格尔放在现代政治思想史视野下的研究进路,期待在驻访期间得到启发。敦煌研究院的郭俊叶老师经历了从石窟寺研究到敦煌文献研究的转向,她也成为敦煌研究院第六位到文研院驻访的学者,期待进一步密切北大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


之后,文研院副院长段德敏老师、阎天老师回顾了与新朋旧友之间的缘分,再次对邀访学者表示欢迎,预祝学者们在二院的生活顺利、精彩,文研院行政团队成员也进行了自我介绍。


时入九月,北大校园即将迎来彩叶烂漫的舒爽时节。欢迎会后,第十七期邀访学者的相关学术活动将正式启动,文研院将秉持服务学者、服务学术的初心,努力成为学术的高地与学者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