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院访问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张治应邀于2018年4月26日、5月8日于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进行两场讲座,题目分别为“杨绛/钱锺书的翻译:视野、风格与观念”、“路吉阿诺斯在中国:以周作人、罗念生与钱锺书为代表”。
此次的两场讲座内容丰富,具有极大的学习价值。张治教授在第一场讲座中为我们指出,讲座副标题的“视野、风格与观念”,是从学术视野、修辞风格和翻译思想三个角度来说的,翻译经典作品和学问和读书有关系的,包括文学赏鉴力、文学史眼光以及考据学、语文学都大有关系,同时也应该需要译者具备良好的主方语言的驾驭能力。杨绛先生在“职场压力”背景下出于职务的需要进行翻译工作,一开始不太懂得运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后在《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作品的不断磨练中重译多次,其中《小癞子》,原题应译作《托尔美斯河的拉撒路》,副标题作“托美 思河上的小癞子,他的身世和遭遇”,杨先生的翻译来源于《新约全书》的《路加福音》与有古典小说像《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译者们努力追踪二十世纪西班牙文学的学术史和所能获取的最佳条件,从而不断更新。“西语有个说法,所有的翻译都是叛徒。”这里引用钱锺书在围城日译本序言里引的德国著名古典学家维拉莫维茨的话“翻译就是灵魂的转世。原作不必高明于译文,译文不必不如原作。”
译者应结合明清说部语言的优长。以化为上,以译为学,融合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文学,参考流浪汉小说,关注社会全貌的关照。同时重视译注、底本选择完美运用典故的化译与解说,理解作者生平与作品在文学史地位的整体研究。
第二场讲座是周作人、罗念生与钱锺书对路吉阿诺斯的研究。路吉阿诺斯,在中国也被称作卢奇安、琉善哲、鲁山等,他的作品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收藏,其中留下的借书签显示着,42年的5月4日杨绛先生借阅。早期学者高一志在《励学古言》、李奭在《晚明天主教翻译文学笺注》中均有涉及。鲁迅、周做人也有早期的古希腊情节。接受研究在中国的古典传统中西方文学、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的作用、钱钟书的《管锥编》等均有涉及路吉阿诺斯思想有着体物小赋上的审美和对于篾片人物的嘲讽。1964年,周作人翻译的《宙斯被盘问》,刊载在 《世界文学》第5期。1980年,罗念生带领冯文华、陈洪文和王焕生合作译出《琉善哲学文选》。《琉善哲学文选》篇目包括:《伊卡洛墨尼波斯》、《摆渡》、《卡戎》、《出售哲学》、《还阳者》、《冥间的对话》(选译)、《神的对话》(选译)、《被盘问的宙斯》、《论献祭》、《普罗米修斯》、《演悲剧的宙斯》、《神的会议》、《佩雷格林之死》、《亚历山大》。
张治,男,1977年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曾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副教授。1999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工程系,工学学士;2003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学术、近四百年中西文学交流、林纾研究、钱锺书研究。主要译作有《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一卷,主要著作有《中西因缘:近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西方“经典”》、《异域与新学:晚清海外旅行写作研究》。近期发表论文《Novella识小:钱锺书所读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短篇小说集》、《钱锺书的佛典笔记及其修辞比较研究》等。(文中图片由北大中文系李岚老师、张辉老师提供)
文/张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