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回望:我们这一年(2)

发布时间:2018-12-27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编 者 按

2018年,来自国内外不同学术机构的两期邀访学者,在春秋两季汇聚到静园二院,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驻访生活。纵然有聚有散,终是常葆学缘。学者们在此工作、交流、畅谈、欢聚的故事,让这座富有历史感的院落焕发出新的活力。12月26日,文研院举办第五期邀访学者欢送会,“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大家依依不舍,期许在文研院收获的这份温暖,能在未来的学术生活中继续发热发光。今天的“文研回望”,我们选取部分邀访学者对访问生活的感想,以纪念这令人不舍的一年。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初入文研院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五月的杏 摄影:孙歌

 

“走进文研院别致的小院,如同走进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虽然并没有泥墙根下的何首乌与覆盆子供我们探索,但是那由青转黄的累累杏子,已经足以撩起诸位同仁的未泯童心了。秋天来的朋友也不需着急,因为另外一样不动声色的水果在等着你们——我们这一期无缘见面的山楂果实,将在下一个学期里成熟。似乎文研院的主持者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乐趣的公平分配,这成熟于初夏与仲秋的果实,实在难分伯仲;它们的形色滋味并不重要,人人都有释放自我的机会,才是文研院的真髓。”

 

——孙歌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研院第四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初到文研院,第一感觉是太舒服了。头一回进办公室,我就看到了院外这棵山楂树,记得当时邓小南老师说,等到山楂果红的时候会是更美的一番风景。我经常站在这个窗子前面去看这棵树,看这个院子,我想我以后会很怀念这个地方。我还记得有一次正在窗前读书,我就听到旁边在响,一出去看是陈(天传)老师和当时的保安小王,他们俩正在打山楂果子,后来我就得到了你们送来的一小包山楂果,特别贴心。而每周三的中午,大家一起共进午餐,一起分享大家平常的一些故事,交流一些看法,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次罗丰老师非常幽默,把大家逗得哈哈的乐,那次午餐真是令人难忘,他像讲相声一样,我突然发现我们这批邀访学者当中,大家除了学术上的优秀,性情还这么幽默。”

 

——周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

 

 

从黄杏到山楂,一年中,院子里的出产伴随季节转移而相继摆上案头,为文研人提供了多少企盼的乐趣。

 

文研院的日常状态

“我是一个对自然界很不敏感的人。我的办公室115正对着二院的草坪,有一个大大的玻璃窗,每天坐在办公室里,都能感受到院子里草木的生长变化、阳光的明暗转移。伏案看书或写东西,竟然有了一种农民按照时令劳作的感觉。对所谓春耕秋收、春华秋实的话,有了一份更深的体会。虽然只有春季学期的短短的四个月,我想在文研院的日子,也是播下一个种子,不管今后如何生长、收获几何,我都会怀念它的。”

 

——戴海斌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文研院第四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本书最后定稿以及完成这篇自序时,我正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访,这个静谧优雅的小院子,恰是当年北大求学时期历史系的所在。距离毕业将近十年以后,故地重回,在最初学术起步的地方见证第一本小书的诞生,对自己也是一个特别的纪念吧。”

 

——戴海斌《晚清人物丛考》自序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静园二院的灯光

 

“我最近改不出稿的时候,夜里走得比较晚,经常10点半以后才离开静园二院的办公室,我发现张(治)老师也没有走,戴(海斌)老师的窗口还总亮着灯,他总是最后一个走的,后来我有点开玩笑说,是不是戴老师治近代史,待处理的史料太多?其实这样的情况反而说明,大家来到文研院,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集中的时间来思考,本身是很珍惜的,虽然文研院完全是无功利的,对我们并没有什么要求。”

 

——韩潮

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

文研院第四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我觉得,文研院有些传统书院的意味,于无声无臭处陶冶涵容,处处皆有春意。一个学术单位最重要的是氛围,这里萦绕着一种氛围,让大家愿意放开自己专业的性质,以开放的心态去和别的学者展开无前提的交流,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很多东西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大家平时的闲谈,包括在院子中,走廊里,包括吃饭时私下聊的东西,反而是更重要的。

 

这里和其他机构有一个地方很不一样,就是大家笑的比较多,我想这很难得。因为今天大家置身于一个高度行政化,数量化竞争的氛围下,学者们相对来说大都是比较郁闷的,在各个地方即使可能外在会有各种各样的荣誉,但实际上很难以一种学者本色的方式,心情愉快地去展开这个讨论,学术首先还是一个很愉快的事情。在文研院这里实际上大家能感受到做学问的人是发自本心的快乐,这就是学术空间真正生命力的所在。”

 

——高波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文研院第四期邀访学者

 

跨学科的交流平台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邢义田先生抄写的汉简《老子》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有意义的一个平台,让不同学科的人各就自己专业的领域在这里互相交流,激发一些想法,比如说我接触一些社会学或历史学的学者在大陆做田野调查,让我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海峡对岸,虽然做了很多很多历史的研究,可是我觉得老是隔了一层,让我感觉到他们的研究是比较接地气的,我自己是飘在空中的,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有机会和不同学科的学者交流,激发我对这个社会一个重新的想象。”

 

——邢义田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院士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陈映芳教授临别赠言

 

“在文研院,还有一种方法论的交流,这些学者中有的本身有方法论思考,虽然他们是在讲自己学科的知识研究,但他们有方法论的自觉,对我而言得以收获各种形式的反馈。所以在愉悦的交流中,有一种共同体感——这不是专业共同体,而是学者共同性的感受,这个很重要。回过来,自己要静下心来。真正难的不是学术掌握多少经验素材,或者说掌握了多少学术动态,真正难的是自己和自己对话,首先是要静下心来,所以文研院作为一个涵育学术的空间是特别理想。”

 

——陈映芳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薛龙春书汉日光镜铭文,曰:“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王。”

 

“当我们谈论跨学科的时候,你不能说自己还没做好,就去跨学科,什么都知道,好像很博学,这样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这一次同期在文研院访问的学者里,尤其像王(炳华)老师,邢(义田)老师,他们在专业内都是很有成就的学者,和他们在一起,不同的交流就很容易能够给你很多启发,因为本身的学科做的是挺好的,相关学科的稍微有点摩擦可能就会带来一个思考转向,有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学术。他们每个人做学术报告的时候,我都试图抓住这一学习机会,试图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我所研究的历史时段的东西。”

 

——薛龙春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我想,来文研院的每位学者都会心存敬畏之心,这一点源于跟同一期访问的学者们的接触。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面都略有点成绩,都会觉得不错,天天待在自己小环境里面,容易觉得自己了不起。而到了文研院最大的一个冲击,是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在这里的每位“同学”都很强。文研院的环境其实展示了一个很高的、很宏大的一个学术的思想的空间,会促使每一个置身其中的学者,在整体的知识和思想环境里,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我相信,从这里离开以后的学者,他不会再想着自己了不起,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鲁西奇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

 

惜取这段时光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冬夜,贺照田老师领读的当代中国史读书会仍在热烈进行中

(摄影:渠敬东)

 

“我自己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老中文系就在静园五院,和文研院是面对面。北大整个的空间环境,以及文研院作为学术机构和人互动的方式,所有这些我都觉得特别好。我在文研院期间的成果不能说太多,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内在有一些东西好象给顺过来了,之前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总有一些状态没理过来。所以我老说文研院是我的福地,具体的契机是什么我不知道,比如说是光影,或者是这里的工作人员,甚至是保安小哥,或者我从面朝静园的院门走到里面这扇门,我说不清楚。

 

以前有一次我到文研院来参加活动,就留意到阳光洒下来,看到这种光影所对人的触动,我当时说以后有机会非常想来文研院访问。结果,就真来了。”

 

——贺照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伊莎贝•蒂罗教授回国前夕,与同期邀访学者周颖、郭永秉两位老师合影

 

“文研院提供给我什么东西?一开始我会觉得我会很安静在院子里工作,可以专心做研究、读书。但实际上可能最大的收获不是这个,而是认识了一些我觉得非常好的学者,来自于中国各个地方,他们是来自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让我领略到中国学术界非常活跃的状态。另外,我觉得在这里仿佛进入了历史,在这么美丽的院子里工作,很有历史感。通过年轻的、只有两年多时间的文研院,我也得以和漫长得多的中国学术传统建立一种联系。”

 

——伊莎贝•蒂罗(Isabelle Thireau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赠书

 

“我在想,这么快就要结束访问离院了,回去之后会不会感到很不适应呢?这个冬天,真实地感受到了纯粹的京霾。其实,雾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生态,它似乎也已成为了一个隐喻,弥漫在当下的学术界。人们生存其中,从最初些微的不适,到逐渐习惯,乃至沉浸其中,当作常态。而在文研院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理想的学术境界,看到了雾霾之上的一片蓝天白云。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我会时常想起,在北大的静园二院,有这么一方净土,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坚守、引领着学术理想,在砥砺笃行。”

 

——刘成国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研究员

文研院第五期邀访学者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罗丰教授临别赠言

 

文研院的新年联欢会上,文研人们表演的歌曲、相声、评弹演唱,引来掌声、笑声一片。这份欢乐的回忆,将长长久久萦绕我们心间。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

 

近期,我们还将推出“文研回望”的第三期和第四期,看看静园二院这一年里还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敬请关注!

 

/var/folders/h8/xm1689jd43b_1b5jq_mm4h640000gn/T/com.microsoft.Word/WebArchiveCopyPasteTempFiles/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