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邓小南院长在“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讲述——北京大学建校119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交流会“上的汇报

发布时间:2017-05-04

    大家好!我是历史系邓小南,目前在文研院工作。“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涵育学术,激活思想”。在我们心中,学术与思想从来不能分开,这是我们的宗旨和努力的方向。




    北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有着深厚的专业传统,近年来,交叉学科勃然兴起,二者从根本上为整体发展提供了保证。在原有基础上谋求创新,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与格局,也需要更有深度的国内外直接对话与交流。




    文研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感谢学校,着眼长远而不求一时成果,给文研院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感谢各个院系的老师,把文研院建设当作自己的事业,协力撑起了这样一片天空。 


    文研院是以基础学科为主、推动交叉研究并且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学术平台;也是新想法、新议题的出发点和助推器。 去年9月20日,文研院正式揭牌。揭牌当天,就开始了学术讲演和圆桌对话。从那天起,在摸索中一路走来,到今天整整七个半月。 




    学术事业中,“人”是第一位的重要因素。我们希望“近者悦,远者来”,凝聚多方学术精华,建设更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队伍。 作为一流大学,应该为国家、为人类贡献智力,贡献学术,贡献思想。我们追求的是“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这是实质性创新的根本,也是学者的使命。文研院不取项目制的方式,我们逐渐形成了五大凝聚议题;希望能够在更为开放的视野下增进认识,为知识积累和思想创新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与凝聚议题相应,我们设计了讲座系列与论坛系列,得到学者们热诚支持,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热烈欢迎。有的青年未名学者说,自己第一次觉得在北大受到如此隆重的对待。 论坛系列,是我们主推的方式,倡导对话,倡导学者之间的辩驳问难、切磋琢磨。此外,我们希望从凿实基础做起,组织、推进了阅读讨论和工作坊。 




    热闹喧嚣不是学术的本意。学术事业需要接“地气”,需要养“元气”,需要坚持不懈的积累化育。北大的资深教授、大学堂和文研院的邀访学者,组织了一系列不同内容的读书会。李零老师主持的读书课,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不同学科的老师同学参加;德国海德堡大学施鲁赫特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韦伯全集》的主编,他在文研院亲自主持了三次Max Weber经典文献读书会,有20多位老师和同学参加。 




    北大有深厚的基础,有内在的活力。变革的动力是基于院系深层,发自学者内心的。我们的责任是找到合适的“引信”,点燃潜在的“活力”;构建一个平台,引导活力充分释放迸发。考古文博学院孙庆伟教授主持的“最中国”对话,邀请了陶寺、二里头遗址的两位考古发掘队长,就“何谓中国”现场阐说辩争,听众感觉“过瘾”;而对话者之一,社科院考古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许宏,随即申请到文研院做了邀访学者。我们的文研论坛,几乎场场爆满,学生们会提前一小时到二院占座,按时来的往往没有座位,我们也很抱歉经常让学生一站几个小时。




    这是我们的几张海报,包括讲座、论坛和雅集。这些都是我们的学生助理自己设计的,洋溢着一派书卷气。或许值得顺便提及的,是斯坦福大学东亚系主任Ron Egan教授的讲座与论坛,他十分诚恳地表示,他在北大学到的,比他能够贡献的更多。 




    学校对于文研院的嘱托,是“让学者做学者该做的事”。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学术,服务学科,服务学者。对于文研院打通学术与艺术的雅集会展等活动,外来的学者也十分肯定。 我们希望能够“尊重学术规律,弘扬学术传统”。




    文研院针对东西方学术传统的讨论,吸引了许多学生,也吸引了文化传媒的注意。报纸照片上是历史学家、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他今年1月来访后,很快将北大情况介绍给他的同事,接着又有几位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明确表达了来访及合作研讨的意愿。 我们也与图书馆、校史馆、赛克勒博物馆共同策划主办了“老校长与北大”的系列展,希望能够弘扬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继承前贤的努力,“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 




    敦煌女儿樊锦诗,是北大的杰出校友,也是文研院第一位特邀访问教授。她的风骨、她作为纯粹学者的魅力感动了许多北大人。她去年9月来访,11月又来文研院,说“这个地方很亲切,再回来看看”。伦敦大学教授Quentin Skinner,是国际著名的思想史家,也是大学堂和文研院联合邀请的访问教授。清明假期当天,他晚上开始的讲座,清华大学的老师带着学生,下午3:00就来占座。场内地下坐满了学生,周围站满了听众。通过腾讯在线观看的听众有2万余人。四场讲座,他与听众进行了精彩的对话。14日又在文研院与学生座谈并且共进午餐,对北大学生对于欧洲思想史理论著述的熟悉程度十分赞赏,甚至颇感惊讶。




    这是在《学报》支持下主办的“文研讲坛”专栏,文研院与北大出版社、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文汇学人都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这是两位邀访学者的感言。我们希望能够为学者提供独立思考的充分空间、潜心研究的充分时间;使文研院成为“学人凝聚的平台,心思徜徉的家园”。 




    短短七个月,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们还没有什么故事可讲。在静园二院,我们最常听到、也最受鼓舞的一句话,就是来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说:"你们这儿真好!"院落中经常挤满了学生,门口日常的一道风景,就是路旁停满了小黄车。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要靠一流标准,一流建设。"树立清新风气,坚持一流标准",这是文研院的追求。所有的工作,还都正在进行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