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下午,文研院第十三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五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与线上平台同步举行。文研院邀访学者、墨西哥自治大学经济学研究生院教授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Enrique Dussel Peters)作主题报告,题目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在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截至2021年)”。第十三期邀访学者金以林、李成晴、孟宪实、潘光哲、唐克扬、万海松、王振忠、徐欣、张小刚、赵晓力、Keith Adam Woodward,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董经胜,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出席并参与讨论。
▴
邓小南院长为杜塞尔教授颁发聘书
一、中拉关系的主题与概念
首先,杜塞尔教授铺垫了中拉关系分析框架中的四个重要主题:贸易(trade)、资金支持(financing)、对外直接投资(OFDI)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infra-structure projects)。他强调,学术研究须将四者区分开来,不可混为一谈。如果一篇分析中拉关系的作品时而讨论贸易,时而讨论投资,然后又谈到基建,最后往往只能得出“中国和拉美需加强双边合作”等浅显无意义的结论。杜塞尔教授呼吁中拉双方学术机构提高研究的质量,不要为了“赶时髦”而争相加入自己并不了解的讨论之中——这种做法对于学术的贡献微乎其微。
▴
中拉关系分析框架
接下来,杜塞尔教授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从拉丁美洲角度提出了理解中国的三个关键概念。首先是“无处不在的公共部门”。杜塞尔教授认为,中国的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由中央政府、省、直辖市和市构成,四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彼此竞争,由此促进了创新和产量的提升。在他看来,想要理解中国的经济社会,首先要理解其公共部门,因为这种强大、充满活力与竞争的公共部门唯中国所独有。举例来说,中国公共部门直接资产大致相当于年度GDP的40%,而在墨西哥,这一比例不足1%。又如,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北汽集团(BAIC)资产归北京市所有(这在拉丁美洲是难以想象的),它与中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SAIC)之间存在激烈竞争。
▴
中国的公共部门
第二个概念是“中国特色全球化”(globa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杜塞尔教授认为,中国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道路。“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为蓝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为成百上千的政策、项目提供了平台和契机。
▴
“中国特色全球化”示意图
最后一个概念是“美国的回应”。杜塞尔教授强调,对中拉关系的分析和展望不可能忽视美国的影响。中美关系自2017年以来持续紧张,近日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NSS)表明,双边竞争已经转变为公开的对抗。美国政策的转向,与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公司日益强大的竞争力密不可分。当下,学者应着眼于中国-拉美-美国的“新三角关系”,在聚焦中国对拉丁美洲倡议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美国的回应。
二、中国在拉丁美洲的基建项目:概览与数据
杜塞尔教授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定义是,“基础设施项目是客户与供应者之间通过合同订立的服务,且最终建成的设施归客户所有;这项服务一般通过竞标程序订立,但也可以直接指派”。“合同”与“所有权”这两个要素,是基建项目有别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
在中拉关系框架下的各种经济活动中,基础设施建设是最复杂的一类。不同于贸易、贷款和投资等活动,基建拥有复杂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规划、融资、竞标、建筑、后期检修服务等等,同时还要求承建方对本地、本国和本区域的法律、习俗、劳动力、自然环境、文化、语言等多方面拥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对中国承建公司来说,基建项目是一个不断学习与试错的过程。总体上,拉丁美洲对基础设施有大量需求,但供给严重不足。据当地机构估算,基建在拉美国家GDP中的占比应达到6%,但2010-19年的数据显示,这一比例仅为1.2%。因此在拉美,基建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中国提供的基建项目正是为了弥补这块供给上的短板。
随后,杜塞尔教授基于统计数据指出,中国在拉美基建项目的发展有着两大趋势。其一是增长,基建项目数量以及每个项目在当地平均创造的工作岗位数,在短、中、长期内均实现增长;其二是多元化,体现在国别、部门、承建公司的所有权、来源城市等多个方面。国别上,基建项目在2005-2009年主要集中在巴西一国,至2020-2021年已在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取得突出成效。部门上,对拉美基建项目从以往的“能源主导”转为“交通运输主导”,并覆盖了通讯等更多部门。所有权方面,民营企业在中方承建企业中的比例缓步上升,呈现多元态势。来源城市方面,来自京外其他地区——如广东、香港、上海等地的企业比例得到较大提升。
▴
国别方面的统计数据
三、结论
最后,杜塞尔教授为本次论坛作结。首先,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中拉关系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基建不仅仅意味着“建筑”,它还涉及当地的法律、习俗、自然环境以及一整条复杂的价值链,而建筑本身往往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环。其次,基建项目是“中国特色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拉丁美洲老百姓是否认可基建项目的质量与便利程度,是这条新全球化道路能否博得认同的关键。第三,中国在拉美的基建项目总体上十分成功、反响积极,但也因对当地情况了解不足而造成了些许失误,值得从中反思。最后,中国基建项目在国别、部门、承建公司所有权、来源城市等方面所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