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著名历史学家王汎森访问北京大学文研院

发布时间:2019-11-11

2019年10月7日-11月7日,应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院)的邀请,著名历史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汎森先生访问北京大学,并作为特邀访问教授在文研院作为期一个月的讲学。


访问期间,王汎森先生先后以“性格与历史”和“历史是一种扩充心量之学”为题,做了两场公开讲座。在第一场讲座中,王汎森先生详细辨析了人物之性格与历史和历史研究之间的既隐微又重要的关联,强调人性万殊,只有“量才适性”才能有所成就。第二场讲座,王汎森先生从“性格”的角度切入,论述历史之用。他认为,读史可以帮助人们防止集体失忆,克服“本质化”现实的倾向,使人们得到一种解放。历史是一种扩充心量之学,历史增长见识,而见识本身即是一种能力。



“性格与历史”讲座现场


10月12日,文研院举办“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暨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研讨会”,王汎森先生在会上作了“陈寅恪的明清之学”的发言,主要讨论了陈寅恪先生晚年研究明清的两部著作《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使用证据和推理的方式。会后他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专访,分享了他对陈寅恪晚年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柳如是别传》的理解。王汎森先生认为,《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的一次“史学实验”,是进一步运用“以诗证史”的力作。他认同“心史”的说法。虽然陈寅恪的有些著作并不符合现代学术对“客观性”的要求,但他的著作无不是基于深厚的史学功力和对人世的细腻观察,其表现出的“历史的想象力”造就了陈寅恪的史学研究,而这正是在现代史学研究中渐渐消失了的东西。



王汎森在“陈寅恪与近代中国的学术与思想——暨纪念陈寅恪先生逝世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驻访期间,王汎森先生还在院内开设了“英美思想文化史名篇选读”班(四讲)。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和机构的青年学者参与。读书班每次由王汎森先生先做引言,简单介绍本周所读文章的相关背景,然后由2-3位报告人就所选篇目作报告,嗣后再由王汎森先生作评论并与在场的各位青年学者作进一步的讨论。



王汎森读书班结课时在二院门前合影


在离院之时,王汎森先生表示,在他所到访过的各类研究机构中,文研院是最像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而且文研院的学术环境和学者之间讨论的氛围还要尤为热烈。他借用散文家陈之藩的话,称文研院是一个“智者的旅店”。兼具效率和美感的各种学术活动在这里“日夜上演”,令他收获良多。他也希望并祝愿,文研院所搭建的平台和运作模式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


王汎森先生在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和史学史等领域成绩卓著,近年来更将其研究领域延伸至所谓中国的“新传统时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学思想的政治意涵等问题。2016年,时任中研院副院长的王汎森,曾受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之邀,在北大做三场系列演讲,在人文学术界刮起一阵旋风。本次系列演讲的成果后由王汎森先生编订为《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受到广泛好评。


撰稿: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