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课程

【文研课程04】王炳华:换一个视角认识新疆

授课教师:王炳华       授课地点:考古楼、文研院

授课时间:9月22日 19:00 10月12日起为双周五 09:00


课程简介

    文研课程是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专题课程。2018秋季学期共四门课程。其中,有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合作的三门人文通识课程:赖建诚教授的“经济史的趣味”、孙歌教授的“现代日本政治学方法:西方政治理论的转化”和沈卫荣教授的“语文学与现代人文科学”;以及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的一门专业课程:王炳华教授的“新疆考古与西域文明”。



教师介绍

王炳华

    1955年入学北大历史系,1960年入职新疆考古研究所,历40年,坚持在新疆考古一线,曾任研究员、所长。与日本学者合作调查过丝路古道,发掘过尼雅、交河沟西遗址;与法国同行共同走过克里雅河;调查、发掘过孔雀河古墓沟、哈密五堡青铜时代遗存;发掘天山阿拉沟,感受了塞人(斯基泰)文化的存在;它如伊犁河流域乌孙古塚、阿勒泰山中石窟彩绘、天山腹地呼图壁生殖崇拜岩画遗存、楼兰故址、伊循屯地、葱岭守捉故址,山河险要地段多处汉、唐关隘等,也都曾调查、发掘,可助益新疆历史研究。2000年退休后,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聘,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毕生在新疆考古、西域文明史舞台上学习、工作,未稍停息,迄今,已历58个春秋。王炳华教授为文研院第五期特邀访问教授。


王炳华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书影


课程介绍

    古代中国与古代亚欧文明的接触、交流,新疆大地曾经居于举足轻重、关键性的地位, 影响不可低估。

    在去今2500年或更前一点,亚洲东部一角的华夏文明,还是一个基本独立发展、相对孤立的存在。在华夏子民的头脑中,还不知西部世界有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存在。华夏子民,第一步必须进入新疆,才有可能涉足南亚、西亚、欧洲世界,步入人类文明的新空间。但是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开拓、认识广阔的欧亚大陆,还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脑际。而“通西域”这一历史性任务,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提到汉武帝面前,迫使他作出抉择。张骞、班超等英雄人物,方有了应势而生,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一展其勇毅、无畏,敢开拓、能建设的新境界。

    今天,每提新疆的前世今生,人们往往会说:公元前2世纪60年代,她步入了祖国的政治版图。2200多年来,祖国各族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倾注过感情、奉献过心力、流过血汗,也作出过牺牲。自此,这片土地成为了祖国大家庭中不可分离、不容分割的一部分。这自然是一点不错的。但是,不把新疆放在去今2200多年前的古代世界舞台上,不把她放在古代华夏与亚欧广大世界相遇、相融的历史洪流中;从而更细、更深地思考她的山川、地理、居民、文化,她与祖国兴衰同步、沉浮一律的命运,就难以更深、更全面认识她的完整面目,增进对她更深的感情,也会少了为她美好、辉煌的明天奉献一切的动力。这既愧对于祖国、又歉疚于新疆,是我们不应取的态度。

    本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开展。通过对新疆的地理、历史、考古发现、宗教、文字、艺术等方面,展现新疆作为东西方交流、沟通的桥梁地位。并以专题的形式,对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孔雀河流域青铜时代、楼兰考古、尼雅(精绝)考古、准格尔盆地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1979年冬王炳华在古墓沟墓地发掘(右) 


换位思考,是彼此认识、理解的前提、基础。新疆,是中原王朝的西部边陲;又是亚洲大陆的腹心,是亚欧大陆人、物、文化交流的舞台。


经典节选

    生态比较脆弱、交通难说方便、经济也寒苦的新疆大地,因为地居亚欧大陆腹心,在亚欧大陆各古老文明中间、不可被阻抑的交流中,具有难以被取代的地位。随形势发展,逐渐跃升为它们往来交通的枢纽。

    枢纽的地位,使新疆各族居民不能不作出难以尽说的奉献;也因此收获到当年亚欧大陆先进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进步。

    公元前2世纪,因西汉王朝与匈奴的矛盾、抗争,张骞“凿通”了自长安到中亚阿富汗斯坦、波斯高原东境的陆上交通线。既往己存在的散漫、无秩、偶然性的民间交流,由此而跃升为有政府背景的官方交通线。新疆大地立即成为了欧亚、北非大地陆路交通往来的中心。“丝绸之路”交通,自此步入新境。对当年的景况,公元前2世纪,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述,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西行:“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齎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遣之他旁国”,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张骞逝世后,西汉王朝继续进一步拓展这一与中亚、西亚、南亚的联系,“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支、身毒国”,“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齎持大放博望侯时。”又说“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这些情形,是当年在他身边曾经发生的事。所述情节,当可凭信。

    西行中亚的这些官方使团进入新疆后,面对沙漠、戈壁,难知方向,必须有当地人导引、带路;一年多达十数批、累积可能千人以上的使团、商队,交通需要马、驼;不可或缺的饮水、粮食、草料等给养。重要的官方使节,政府层面还有安全护送的义务、责任。这不能不使沿途绿洲小国“当道苦之”。如果考虑到还有与此相当的东来西走的商旅,只知经济利益的“妄言无行之徒”,西域古代绿洲小国的负担,会是十分深重的。为缓解这一矛盾,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组织军人、移民实施屯田。在丝路交通要站如渠犁、 轮台、楼兰、伊循、车师、龟兹等处,很快出现了多处屯田中心,组织农业生产。为此,开展水利、推行犁耕。这不仅保证了丝路供应,而且大大推进了塔里木盆地干旱区灌溉农业的发展。

    为交通路线安全,汉王朝政府在沿线广设烽燧、邮传,实施了通行证“过所”。迄今,烽燧、仓储、水渠的遗迹所在多见。推进牛耕、管水、用水的简牍文书,不少也都保存完好。

    此,不仅东方的丝绸、锦绣、铜镜、漆器、瓷器;西方的蜻蜓眼、玻璃器、野兽纹金饰品、毛毯、毛织物、青金石、红宝石、香料果蔬、良马、优质绵羊、黄牛,也都来到新疆,丰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随这类物品一道,育蚕、缫丝、织锦工艺,棉花种植、玻璃器生产、通经断纬织造技术、青铜冶铸、髹漆、造纸、火药工艺等,也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既惠泽新疆,也播利于四方。为亚欧大陆进步、发展作出了奉献。


王炳华老师在新疆尼雅(精绝)故址考古现场





授课教师
王炳华

授课地点
考古楼、文研院

授课时间
9月22日 19:00 10月12日起为双周五 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