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的新气象,轻雷驱冬,冰雪消融,湖波荡漾,绿染梢头。燕园又一年好光景即将开启。3月1日,文研院陆续迎来了第十六期的邀访学者。延续一贯的跨学科交流传统,本学期的18位邀访学者分别来自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政治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不同领域。
3月4日下午,文研院为新一期邀访学者举办了欢迎会。下午两点,新一期邀访学者在院长助理韩笑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参观、熟悉了二院的环境和空间,重温了过去七年多的时间里,这座小院发生的故事、汇聚的学人。欢迎会由杨弘博副院长主持。新的学期,为了更好地帮助邀访学者融入北大的生活,也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访学者可以藉助文研院的平台,与校内在读的相关领域博士生形成良好的学术互动,文研院启动了邀访学者科研助理项目。欢迎会上,杨弘博老师为邀访学者介绍了第一批由北大优秀博士生组成的学术助研团队。随后播放的第十五期邀访学者总结短片,寄托了学者们对文研院涵育学术、扶持新学等一如既往的期许。
邀访学者参观二院地下展厅
欢迎会上,院长杨立华老师首先欢迎各位新朋友的到来。杨老师在发言中,回顾建院之初学校对文研院的期许,就是要建立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学术平台,希望文研院能够成为一个真正以纯粹的态度面对学术和思想的空间,这一空间需要每一位到访的学者共同参与塑造。文研院的理念是“涵育学术,激活思想”。杨立华老师真诚地希望,来自不同学术背景、有着不同学术理念的学者能够在文研院不受限制地、真诚坦率地进行学术交流,为中国文科涵育元气,创造新知。同时,杨立华老师也希望第一批学术助研团队的莘莘学子能够在未来四个月的时间里得到邀访学者在学术经验和思想方法上的激发与点播。
杨立华院长在欢迎会上致辞
作为第十五期邀访学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的王宇洁老师受邀重返二院,分享她的驻访心得。王宇洁老师表示,跨学科的交流拓展了她研究伊斯兰问题的诸多视野,她十分怀念集体活动的研学之旅以及学术报告、交流会上的思想交锋,并且鼓励本期学者尽快地融入到文研院集体的学术生活。
往期学者代表王宇洁老师分享驻访心得
随后,新一期邀访学者分别做了自我介绍。曾在英国艾伯丁大学、香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执教的Anthony Carty教授是从事国际法研究的著名学者,他坦言在求学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对中欧之间的文明交流抱有持久的学术关怀,并对文研院的跨学科交流满怀期待。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剧场艺术系的王瑷玲老师深耕明清戏曲与其背后的文人文化,她回顾中研院多学科交流的学术氛围,畅谈对学术之乐的理解,并且表达了对文研院这一理想学术空间的心往。美国瓦萨大学的刘皓明老师学术涉猎广泛,在比较诗学、德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等领域均有造诣,他回顾了在北大求学的岁月,希望能够在跨学科的交流中,为渐趋私人化的诗歌探寻公共空间。
Anthony Carty教授发言
来自浙江大学文学院的周明初老师主要研究明清诗文,他希望在驻访期间能充分利用北大古籍善本资源,也通过与同期学人的砥砺学习,在人文社科多方向上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来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郜积意老师主要从事经学研究,他希望自己在驻访期间可以跳出经书文本之外,通过与不同学人的交往,涵育、激活思想,得到大家的启发。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俞学明老师深耕佛教研究,她坦陈自己的学术出发点是人为什么要信仰宗教,希望能在文研院的砥砺交流中挣脱现有学术体系的束缚,探寻以学术支撑学问之道。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于建军老师在新疆从事史前考古工作多年。于老师认为考古是实践的工作,考古学人需要对古代社会各方面知识进行全面的吸收。如今,社会公众对考古学越来越关注,考古学人更要在不同的学科交流中互相激活,碰撞学问,助益考古研究的长远发展。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的魏继印老师则致力于先秦时期的考古,他希望可以在北京大学这一国内考古学的重镇与各领域的学者碰撞出火花。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的丁辉老师,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学与民主理论研究,他从自己的学术经历谈到,学科不能成为学者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禁锢。因此,文研院倡导的宽松、跨学科的学术讨论,让他感到了久违的学术亢奋。
赵晶老师发言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的赵晶老师主要从事中国法制史方面的研究。他回顾了个人学术成长过程中广泛的阅读兴趣、吃“百家饭”式的学术道路,对文研院海纳百川的学风满怀期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蒋文老师深耕古文字研究。她坦言,古文字学科本身具有工具性与交叉性,而她本人的学术特点更倾向于广义的古文字学,即用古文字解读文献,借以解释先秦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她期待与不同学科的交流,帮助她寻找本学科的问题意识。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李猛老师,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中古文献,他希望自己可以在文研院的学术空间中突破既往的研究视域,进一步挖掘文献学蕴含着的研究潜力。
皮迷迷老师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皮迷迷老师主要从事经学史的研究,她回顾了在人大国学院打通文史哲的求学经历,因而对文研院跨学科交流的学术空间倍感认同。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的张萌老师从事清代经济史研究。她坦言自己接受的学术训练主要来自社会科学,文史方面会有一些薄弱,因此她期待在未来的四个月里,能够听到不同学者对中国历史长时段变化的理解,为她搭建后续的研究理论框架寻求灵感。
学者自我介绍与发言之后,文研院副院长段德敏、阎天以及行政团队再次对邀访学者表示欢迎,鼓励大家在“群”的生活中,还原学者的本来面目,并预祝学者在二院的生活顺利、精彩。
时维三月,未名湖畔,腊梅已含香,迎春、玉兰、山桃、樱花、牡丹、海棠也将轮番开放,二院又将迎来惊蛰后的繁花盛景,初夏的朗月清风。新的一年,文研院将继续秉持服务学者、服务学术的初心,努力成为学术的净土、学者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