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文研纪念13】刘子健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座谈会

发布时间:2025-01-06

2024年12月19日下午,“文研纪念”第13期“刘子健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本次座谈会的主持人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赵晶,发言人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虞云国、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朱鸿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张钰翰和刘子健先生的家属刘森。



本次座谈会围绕对刘子健先生学术研究、日常通信、生活往事等的感受与追忆展开。刘子健先生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宋史学者之一,自号半宾居士,祖籍贵阳,生于上海,先后求学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毕业于中国大学,1946—1948年担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代表团史料专员,后留学美国,于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匹兹堡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转向宋史研究。刘子健先生在宋史研究领域成果颇丰,主要专著有《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两宋史研究汇编》《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等。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曾高度评价刘子健先生的研究:“他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宋代历史的研究,不论就其取材的广博、见地的精到和剖析的透辟来说,都是超出侪辈,而卓然自成一家的。”



东京审判期间的中国检查团合影

后排左二为刘子健先生


赵晶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座谈会发起与筹备的过程,感谢了为此做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并对与会人员做了简要介绍。此后,与会学者以年齿为序,依次发言。


虞云国教授表示,刘子健先生的南宋史观对于宋史研究富有启发。刘子健先生从总体上提出“南宋模式”的概念,提出了三个认识与考察南宋社会的角度。第一是中国的文化取向在两宋之际经历了明显的转型,第二是在宋代政治存在四种模式,分别是中央控制模式、宫廷的集权模式、专制模式、独裁模式,第三是理解南宋历史应该重视南宋立国的地理环境。刘先生还特别重视南宋的“包容政治”,关注君权与相权的问题,提出南宋政治存在一种皇权“代理现象”,而君权的扩大体现了一种“官僚化的君主集权”,造成了士大夫一方面苦于专制体制的压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新儒学等南宋政权也承认的思想资源迫使专制体制让渡某些权力空间,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地方基层社会,承担起整合地方资源、维护家族社会、组织地方公益活动等责任,这也可看做南宋“向内转”趋势的体现之一。



赵晶教授陪同虞云国教授观看刘子健先生纪念展


唐晓峰教授指出,刘子健先生与自己的老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有着深厚情谊,两人曾多次互相致信。侯先生曾回忆道,北平沦陷、日美宣战时,日本军队控制燕京大学,刘先生与他均被逮捕,刘先生在狱中巧妙地通过传小纸条的方式向侯先生通报自己的受讯情况,尤其是说明日军并未掌握侯先生安排燕大学生进入解放区之事;此后刘先生又因此被捕入狱,遭受刑讯逼供,身上多处受伤,但始终没有将侯先生招供出来。唐老师还展示了侯先生在1936年考察西郊广润寺遗址时拍摄的老照片,其中的人物就是后来嫁给刘先生的王显大女士。


邓小南教授概述了刘子健先生与自己的父亲、著名宋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的交往经历,并高度赞扬了刘先生对于中国宋史学界的关怀和热爱祖国学术事业的赤子之心。在与邓先生的通信中,无论是谈及自己的文章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还是提到自己没能参加宋元明经济会议、未能加入美方代表团的原因等,刘先生都充分表达了爱国之情。从1979年到1985年,刘先生给邓先生的来信至少有33封,内容与学术建设等相关,几乎没有一句谈及私事。他多次往返于大陆、台湾与美国之间,系心于中国的学术建设和两岸三地的学术交流,亲力亲为地推动学术进步。邓小南老师还回忆道,刘先生于1984年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座上提出了“到底是一个宋还是两个宋”的“大哉问”,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大视野、大格局。



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首届国际宋史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前排左四为刘子健先生,左五为邓广铭先生


朱鸿林教授是刘子健先生的学生,通过展示手稿照片等方式,回忆了刘先生教学与生活的诸多细节,尤其是贯彻洪业先生教导的“有为有守+有趣”的原则。朱教授特别提及刘先生对学生的无私提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卓越的英语能力,如曾经多次细致地亲手批改他的论文,并以准确的理解提出英文学术写作的指导意见;至于“半宾”的别号,刘先生在《一九六八年京都诗仙堂咏雪》的旧作后曾加附注“荆公号半山,余久客,固非主也,比返国,则又客之。果客耶?因半之”,也就是说,他在美国是客非主,但回国时又被以宾客相待,他自认为始终是中国人,所以最多算“半宾”。


赵冬梅教授分享了自己翻译刘子健先生的代表作《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的经历。1998年博士毕业后,著名宋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曾建议赵教授翻译美国汉学家贾志扬的著作Branches of Heaven: 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Clan of Sung China(《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赵冬梅译),但赵教授在阅读过程中对《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当即决定先翻译该书。赵教授表示自己的阅读体验极佳,这得益于刘先生出色的英文功底和对语言的考究,也体现出燕京大学教育之细致扎实。赵教授还表示,刘先生的学术视野广阔,兼有从内外两方面看宋史的胸怀与格局,拥有浓烈而坚定的学术理想,对于宋史的诸多思考非常有创见性,比如对于宋代官僚的独到分类和君权和相权并非此消彼长等。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

 [美]刘子健 著,赵冬梅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


张钰翰编审分享了自己翻译刘子健先生著作《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的经历,特别提到不同语言之间对译的困难,表达了对刘先生英文功底的敬佩。张编审认为,刘先生经历丰富,在处理众多事务的过程中对于制度与管理等问题都有真切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将这些思考融入历史研究和叙述,让刘先生的研究具有更加切实的质感,也使得针对宋代官僚体制及其运作、改革中的英雄型人物等研究对于当下具有更多的借鉴意义。



《宋代中国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

 [美]刘子健 著,张钰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


刘子健先生的侄子刘森先生回忆了关于叔叔的一些往事。刘子健先生的许多家人在文革时期遭到迫害,当周恩来总理表示要成立工作组进行专门调查时,子健先生却回答应以国家大事为先,体现了“先国家后小家”的崇高大义。他还专门写诗劝勉后辈“新时正大光明路,诸侄前程好自求”,曾帮助刘森先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取北京大学数学系,还鼓励刘森先生出国深造。刘森先生特别强调了子健先生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提到自己访问普林斯顿大学时曾与子健先生争取来的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人文集等资料的复制本合影等。



邓小南老师为赵晶老师颁发感谢状


在座谈会的结尾,赵晶教授宣读了刘子健先生的门生、著名宋史学者柳立言先生为“刘子健先生诞辰105周年学术纪念展”撰写的文稿,播放了一段刘先生谈论历史研究允许推理的录音,并展示了刘先生外孙最近找到的手稿等。与会人员均表示要继承与发扬刘子健先生的崇高精神,努力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