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芃,男,1981年12月生,江苏徐州人。2000年至2010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留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年晋升教授。曾在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学交流。主要从事《左传》、《史记》、《玉篇》等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文史》、《中国语文》、《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文史哲》、《文献》、《中国经学》、《汉语史学报》、《语言科学》、《辞书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四十馀篇。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一等奖(2010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参与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修订工作,为修订组主要成员。
一学期转瞬即逝,看着静园二院的郁郁葱葱,想到这里的种种即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对文研院的好感,产生于去年八月在网络上提交申请材料。程序简便务实,一份学术简历,一份研究计划,附上三篇代表作,代表作只要提供电子版即可。在我..
一学期转瞬即逝,看着静园二院的郁郁葱葱,想到这里的种种即将成为美好的回忆。
对文研院的好感,产生于去年八月在网络上提交申请材料。程序简便务实,一份学术简历,一份研究计划,附上三篇代表作,代表作只要提供电子版即可。在我提交的材料里,有篇论文发表后几经增删,于是就大胆提交了一份word修改稿。可能是日常之中,各类申请程序都太过复杂的缘故,我甚至觉得没有繁冗的表格与证明材料让人有些不安,毕竟平日里因为缺少证明而无功折返的教训太多。然而,与此同时却感受到了文研院对学者的信任与尊重。
三月报到,农历还在正月里,二院草木未发,程序也是一样的简便务实。大家拍张合影,彼此介绍,诸位老师都亲切自然。而后就到了各自的工作室,工作室的条件之好,是意料之外的,有北京高校的同仁开玩笑说,之所以申请文研院,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工作室,因为对于这些年轻教师而言,所在高校一般都没有这样的独立空间。
之后每周三的内部报告会、周四的茶叙,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学科,却总有热烈的交流讨论,无论是报告主题本身,还是不同学科研究路径的反思,都让我愈加明显地感受到,一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不仅在于学科内部的相互认同,更大程度上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其他学科提供什么,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沟通和对话。可如今的现实是,人文学科逐渐细化,每个学科又有大量分支,许多分支之间都难以交流,学术研究已经变成了小众内部的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娱自乐。
六月的一天,读到邓小南老师去年在第四届思勉原创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说,其中提到:“就今天整体的学术环境而言,要让学者有独立思考的充分空间,有潜心研究的充分时间;让学者做该做的事”,这段话真是直指心灵!转到微信,有位同在高校工作的同学留言说:“你是在说笑话吗?”回想我们当初之所以选择学术研究的道路,本并没有太多的奢求,无非就是渴望获得更多求知与思考的机会,然而在现今的学术机制与环境之中,要做到这一点却变得日益艰难,每学期开学就像进了“盘丝洞”,各种琐事缠身,让人无处遁逃,只有业余时间才能去读自己想读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章。于是我才恍悟,文研院是北大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建立的理想国,是一片桃源胜境。
四个月来,每日至办公室,都会在楼梯间看到一幅复制的元代壁画《汉钟离度吕洞宾图》,人物容态怡然,俊神超世,相信文研院于体制樊笼中的邀访学者,也是这般化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