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女,1955年4 月生,长春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197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社会兼职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考古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从事外国考古学史、西亚两河流域史前考古、中国先秦北方与欧亚草原考古,主要著作有《外国考古学史》、《两河流域:从那样村落到城邦国家》和《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
2018年春季四个月的文研院生活就要结束了。这段学习与生活将是我教师生涯中难忘的日子。
在这期间,我完成了在交流会的发言“考古与文献史学研究的一个实例”;内部交流会的报告“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以及文研院讲座“..
2018年春季四个月的文研院生活就要结束了。这段学习与生活将是我教师生涯中难忘的日子。
在这期间,我完成了在交流会的发言“考古与文献史学研究的一个实例”;内部交流会的报告“匈奴联盟与丝绸之路的孕育过程”以及文研院讲座“两河流域文明起源的考古学研究”。同时参加了考古文博学院组织的一些学术会议。
文研院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办公条件,在可以潜心学术的静园,在没有杂务的状态下,我完成了《东周时期内蒙古北方青铜器》一书的最终审稿和校对。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前沿的人文社科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在驻访期间我得到了充分的学术滋养。首先,文研院定期组织内部报告会和交流会。我们这一期的学者有来自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历史人类学和建筑学等领域,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很多领域是我以前很少涉及的,通过对他们的学术成果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到这些领域的研究方法是互为借鉴的。我的交流与发言很多老师从他们的领域提出的问题对我也是很大的启发。郑振满教授的“莆田模式”介绍了民间的水利系统、家族形态和社祭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物质遗留在考古上都可以被发现,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种内在的联系。这个研究对于考古学中利用出土遗存重建历史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四个月来与外专业老师的交流,由陌生、有距离感到自觉的融合进去,逐渐体会到文研院所创立的这种交流模式的学术意义。我作为考古专业,研究的是有形的实物,属于形而下的学问,这里的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和思想史涉及的是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都是形而上的学问,这种交流有助于我通过具象事物来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发展。文研院的交流方式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人文学科是相通的,既有考古与文献对历史研究的相通,也有从社会生产力到社会组织以及上层建筑的相通,这个机会是很难得宝贵的。
其次,在驻访期间我主动与北大的同行交流。在与考古学家赵辉的交往,我们讨论了相互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将我对史前墓地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提出来,他提出了他的看法,并且介绍了他发表过相关论文,使我受益很大。在与李零老师交谈中,我请教了关于历史地理的问题,还就我们共同关心的先秦的戎狄的问题,各自从考古和文献的不同视角的讨论令我很受启发。这只是很好的开始。与文研院首届邀访教授杰西卡· 罗森教授的交谈,了解了国外学者看待中国北方文化带的视角,我也向她介绍近年来对戎狄考古遗存的新发现。在驻访期间,北大考古专业的讲座,我也经常参加,因为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
最后,我在驻访期间为北大考古学承担了为第一届外国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西亚暨两河流域史前考古”课程,为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尽一点力。
就要离开静园了。走进静园,真的远离了外界的喧嚣,心静下来了。我会不时的想念静园,想念文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