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邀访学者论坛34】孙圣民:对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7-12-12

2017年12月12日,文研院第三期邀访学者内部报告会(第十二次)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111会议室举行。文研院访问教授、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孙圣民教授作主题报告,题目为对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哲学思考。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常务副院长渠敬东、院长助理韩笑,访问教授邓淑苹、李楠、肖瑛,访问学者陈波、陈志远、胡鸿、华喆、刘未、林晓光、唐雯参与讨论。

 

 

此次报告的选题缘起于当前国内经济学存在的诸多争议一,经济学的假设脱离实际,不具备现实意义和整体解释力。鉴于以上争论,孙圣民教授从历史和方法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在经济学假设与经济学适用范围方面做出回应,以期更好地解决在中国经济实践中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实现“原汤化原食”。

纵观学科发展历史,经济学曾经在很长时间内被历史学、社会学所“奴役”,后历经亚当·斯密、凯恩斯、罗宾斯等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的努力,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现阶段,经济学日益呈现向外帝国主义,向内专业化分工加速的特征。

在经济学基本假定“经济人”上,历史学派坚持人性的多样性和易变性,认为不具有适用于各个国家的同一的人性。因此,“经济人”假说并不可靠。但对于经济学而言,逐利是影响经济行为的第一动机,其他动机的影响都是散在的、不确定的。将人放置于经济关系中,将人抽象成“经济人”是完全合理且必要的。

经济学上所做的另一重要假设即理性假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合理的。类行为在具有经济意义之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乎理性的,即“有目的的”。

在经济学假设与经济理论的关系上,有意义的假说所包含的一些“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不准确的、描述性的表述。假设的重要性在于在阐述模型时呈现出的简洁性、直观合理性特点,而非努力逼近现实。由此,得出一个理论不应用其“假设”的“真实性”来加以检验

经济学假设与理论的哲学基础是经验和认识。我们可从经济人假设和经济现象获得相关知识和理论,而两者的相互促进发展也保证了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占据比较优势。

正如社会学、历史学所描述的那样,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因素存在相互影响。然而,将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并孤立于其他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是必要的。经济学家若坚守中庸之道,不划分确定的边界,将被实际现象的复杂性所困扰。因此,经济学家应该遵守专业化的道路,保持经济学的独立性。

 

 

和其他科学一样,经济学也包含潜在的错误,并不断努力寻找具有逼真性的知识。现有理论的批评主要针对理论假设和现实世界存在差异。然而,判断的标准是预测能力,而非上述差异——预测能力更强才是理论的进步。

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所做选择的含义而非直接代替我们进行选择,我们通过经济分析了解这复杂社会中的行为选择。经济学从来不假设各个目的的和谐一致,而是正视各个选择之间的冲突。经济学家往往持有悲观论,这是由于其基础假设建立在各种人性预期中的下限。

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这个问题上,罗宾斯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在配置稀缺资源手段时所表现的形式。在该定义下,涉及稀缺性的人类行为都被纳入经济学的范畴。这也使得经济学不可避免地走向抽象思维,弱化了对经济事件的指导意义。

 

 

孙圣民教授指出,布坎南认为应当将“市场理论”(而非“资源配置理论”)置于核心地位,且罗宾斯对于经济学主题过多的劝告性描述将阻碍学科的进步。因此,布坎南主张经济学家应成为“市场经济学家”,集中注意市场制度或交换制度。他劝告经济学家不要过多尝试翻越个人或个人单位)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桥梁—— 个人行为难以通过加总计算得到社会行为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