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北大文研讲座04】李零:禹迹九州和早期中国

发布时间:2016-09-20


2016年9月20日下午,作为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揭牌仪式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发表了一场题为《禹迹九州和早期中国——自“西周的邻居与后院”讲起》的演讲。北大文研院是以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学术平台,由历史学家邓小南教授出任首任院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唐晓峰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徐天进教授应邀担任讲座评议。讲座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主持。


李零教授学术兴趣广泛,研究领域涉及考古、古文字、古文献、艺术史、军事史、方术史、思想史、历史地理等方面,主要著有:《入山与出塞》、《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我们的经典》(四册)、《我们的中国》(四册)。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美国艺术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近年来,李零教授在学术研究上,致力于对古典文献作出融会贯通的全新解读,并且结合中国各地最新考古发现,从各种文化遗迹和出土文物中,重新梳理早期中国的历史。他的新书《我们的中国》就是近十余年来从学术论著、田野考察、思想随笔之中凝结出来的思想火花。本次演讲,李零教授在简单介绍此前历年研究心得之外,重点为大家带来了他在近几个月暑期田野实践中的最新研究与发现,并提出了“西周的四合院”这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在李零教授看来,从历史地理角度,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几个被辐射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互交流,人才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为中国两次最重要的“大一统”——西周大一统和秦汉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要想更深入地认识、理解“我们的中国”,就必须从历史和地理的双重宏观层面着眼,思考“大一统”的形成、探究周秦的崛起。


演讲甫一开始,李零教授表示,“禹迹九州与早期中国”是个非常大的话题,这次他将选择从一个非常具体的角度入手。李零教授首先谈到了《禹贡》一书,孔子时代留给我们的三部经典“诗”“书”“易”,其中《尚书》当中的《虞夏书》在治书上颇有见解,提出天文要看《尧典》,地理要看《禹贡》。《禹贡》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禹贡九州”的范围很大,为中国早期历史奠定了大致的范围,而这其中又有两个地方,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夏商版块的冀州,另一个就是在冀州之西、周秦崛起的雍州。众所周知,周、秦向东发展,奠定了我们中国版图的基础,那么,周秦又是怎么从今日陕西的西部崛起,又是如何向东方发展的呢?这就是李零教授本次讲座选择的切入点。


我们今天所说的“封建”,最早是指西周的“分封建国”,而西周的封建,其实是一次民族大迁徙。李零教授指出,西周的大迁徙情况十分复杂,这其中可以总结概括为六种情况:


第一种,灭其国而占之,封建同姓,仍用旧名。如周灭密须(姞姓),封姬姓密须,现今的灵台就有很多西周铜器墓;灭丰镐,立宗周,仍称丰京、镐京;灭黎,封姬姓之黎(塔坡墓地);灭殷(郼),封康叔封于殷都朝歌,仍称卫(包括邶、鄘、卫);灭邢,建邢侯于原地(南小汪邢都遗址和葛庄邢侯墓地);灭燕(北燕,姞姓),迁其民为南燕,仍称北燕(琉璃河遗址)。管叔、霍叔的封地也是沿用商代旧名。周迁汉水流域的曾于西土,封姬姓之曾于随枣走廊(叶家山墓地和枣阳的曾国墓地),也是换姓不换氏。巴子也是姬姓之封。


第二种,灭其国而迁其民,所迁之民仍用故国旧名。如鄂(姞姓)本在北方,后迁随枣走廊(羊子山墓地)和南阳盆地(夏响铺墓地),一直称鄂。


第三种,灭其国而迁其民,换用新名。如周灭商奄(嬴姓),迁其民于晋、陕、甘三省,建赵、梁、秦。


第四种,周人从西土东迁,仍用西土旧名。如虞、芮、虢(平路的虞国古城遗址、芮城的芮国古城遗址和梁带村墓地、三门峡的南虢上阳城和北虢下阳城遗址)。蔡、郑也是西土旧名。吴是从虞中分出。申、吕是西土姜姓国,与周联姻。西周初年封吕氏于齐、许,西周晚期封申、吕皆西土旧名。


第五种,寻访古国遗迹,为之立国。如封神农之后(姜姓)于焦,黄帝之后(姞姓)于蓟,尧之后(祁姓)于黎,舜之后(妫姓)于陈,禹之后(姒姓)于杞,汤之后(子姓)于宋,各有新名。


第六种,国名随封地改变而改变。如卫初封于康,后封于卫;晋初封于唐,后封于晋。


经过这一系列复杂的迁徙、换姓和分封建国,这些地区相继崛起,李零教授将之比喻为一个“四合院”。东面西安、咸阳一带,如同凸起的“院子”,就是西周;而在西周的北面,现今宁夏固原到平凉、泾川、庆阳,就是西周的“厢房”;西周西面的宝鸡地区,则是它真正的“后院”;宝鸡地区南面,西周的另一个“厢房”,就是汉中地区,是通往四川的门户,和巴蜀有很密切的联系。周秦的崛起,就是在这个“四合院”中完成的。


在这个“四合院”中,最重要的当属西周的“后院”。“后院”以陇山为界又分为东西两侧。其中陇山西侧、泾水上游的地区,分别居住着不同的戎族。在陇山西侧,礼县有骆赢和绲戎,前者是西土嬴姓的大宗,最近著名的秦国考古发现就诞生在这里,后者也是陆浑戎,也叫猃狁或犬戎。天水有绵诸戎和獂戎,清水有邽戎,甘谷有冀戎,李零教授猜测,秦安、张家川估计也属于邽戎和冀戎的势力范围,临洮有翟戎。在泾水上游,固原有乌氏戎,镇原有彭戏戎,庆阳有义渠戎。“因为《芈月传》,现在大家也都知道‘义渠戎’了。现在庆阳县也成立了各种研究义渠戎的研究中心。”李零教授提及暑期的田野考察,幽默地提及自己最新的发现。


泾水上游的戎人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戎族可以顺流而下,沿泾水一直打到咸阳和西安。《诗经》中对这样的戎人来袭,也有很多记载。同样,无论是周人还是秦人,要想突破咸阳和西安的口子,向西面挺进,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在这个“四合院”中,“后院”的北面和西面,是特别重要的地区。


在东面的“后院”,也即陇山以东的宝鸡地区,也可以以汧水为界,再分为东西两区。李零教授推测,汧水以西,很可能是虞国。古时汧渭之会的陈仓城,可能在今戴家湾一带,西山墓地,可能在今纸坊头一带,吴阳上下畤(畤,音质,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可能在宝鸡市西北的吴山庙附近。汧水以东,很可能是虢国,古时平阳城,可能在今虢镇东、西高泉、太公庙一带,密畤,可能在今钓鱼台一带,雍山的血池遗址,可能也就是汉北畤。接下来考古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寻找并确定这些重要的古代地标。


住在这个“四合院”中的其他“邻居”,都是什么人呢?李零教授从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字的角度,继续来解释“西周的邻居”。族姓制度是周人的发明,商代是没有的。姓的来源是因生赐姓、以别婚姻。和周通婚、往来密切的国族大多有姓,但当时也并未完全覆盖,有些国族仍然以氏为姓,不加女旁。


围绕这些“邻居”,形成了目前中国相关领域考古的最新成果和未来方向。“邻居”之一,东迁的三国虞、芮、虢,其中“虞”在古时亦作“吴”,因此,很可能虞国与吴山有关。而现在国家博物馆的重器“虢季子白盘”,就出土在虢镇,很可能是城虢的所在地。目前中国的考古成果,很多都是这三国东迁之后的发现,而它们的西土旧国还缺乏系统的考古材料。


从姓氏和文字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历史,我们还能发现,古籍中经常提及的文王贤臣,除了太公姜姓,辛甲姒姓,尹佚姞姓,其他都是姬姓,与文王相互之间都有亲属关系。


除了君臣,重要的关系还有夫妻。周王十二后,至少一半都是姜姓。“邻居”之二,申、吕两地,都是姜戎所在之地。西土的申地在什么地方,仍然是现在的考古谜题。但是西周金文的“申”与“陈(陳)”存在文字学关系,“東”乃“申”的另一种写法。因此,李零教授提出,陈仓、陈宝的“陈”,或许与“申”有关,秦文公的陈仓城也许就在申国附近,陈仓也就是“陈地之仓”,地处汧渭之会,附近有仓储,有利于漕运。汧渭之会的孙家南头有秦国墓地和西汉仓储遗址,即是旁证。


周、秦与西戎的关系最为密切,西周的“邻居”之三,就是氐羌和猃狁。姜姓之戎为氐羌,允姓之戎为猃狁。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有很多分支,周、秦文化从何而来,历来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学者讨论先周文化,有高领袋足鬲与联裆鬲之争。很多学者认为,高领袋足鬲是姜戎文化的标志,联裆鬲是姬周文化的标志,但具体到某一遗址,何为主,何为从,分歧很大。李零教授认为,考古文化多为复合文化,而非单一文化,任何一个地点,居民的成分都很复杂,既有当地土著,也有外来征服者,还有征服者从外面迁置的移民。他们互相通婚,父族母族各一半,至少有两种文化的成分。比如秦文化,既有直肢葬的铜器墓,也有屈肢葬的陶器墓,很难说哪一种算标准的秦墓。戎人的遗存也同样如此,并不能严格地区分姜姓之戎和允姓之戎。


西周的“邻居”之四,密须、阮、共地区,其中姞姓的密须多和姬姓的周相互通婚。“邻居”之五的骆赢、秦赢,分属陇山西东,骆赢在陇山西侧,秦赢是从骆赢中分出,居于东侧。骆赢与申国通婚,秦赢与周通婚,申周也相互通婚,形成了混杂的文化。如果将秦国各个君主的居住地、墓葬地、祠畤地列成一张表格,就能清楚地看到秦国势力范围的变迁。


“邻居”之六的缯、“邻居”之七的巴蜀,也可以通过文字的变迁、姓氏的改变,来推演还原当时的历史地理状态,再结合已经出土的各种考古文物,能够更好地还原早期中国的文化、政治状况,从而为下一步的考古带来启发。


李零教授将讲述“中国”的命题还原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西周大一统,再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将以西周为中心形成的各种文化和政治族群,比喻为西周的“四合院”,前庭后院之中,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雏形。李零教授在演讲之中,自由穿梭于文字学、文献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之中,让不同来源的材料相互印证、相互推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座的最后,评议人唐晓峰教授特别点评道,饶宗颐先生曾说,研究中国文化与历史,西周最为重要,而李零教授则用自己的研究向人们证明了西周为何重要。正是从这些看似琐碎的偏旁部首、姓氏婚姻、文物器皿之中,我们才得以勾连出中国古老的渊源,还原早期中国的模样,讲述当代中国的历史。